e-works数字化企业网  »  新闻  »  业界动态  »  正文

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解读

2011年12月8日     来源:工信部网站         
关键字:钢铁工业  十二五规划  制造业  

十五、“十二五”时期为什么要推进与下游用户合作,怎样加强钢铁产业链建设?

  长期以来,我国钢铁工业重视生产、建设、经营,轻视与下游行业用户的协调合作,重视制造产品,轻视提供服务,与下游产业的融合程度低,钢铁产品研发、生产和应用环节的联系不紧密。导致下游行业用钢材产品升级缓慢、钢铁新产品找不到用户。如,高强螺纹钢筋等一些生产技术成熟的高性能钢铁材料推广应用缓慢,已具有生产条件的核电蒸发器管、超超临界电站锅炉用不锈钢炉管等高端产品难以实现国内产业化应用。

  上下游产业不能有效衔接,大大削弱了产业链竞争力。现代制造业的竞争某种程度上已经由单个企业间的竞争向产业链间的竞争演变,能否与产业链上的优势企业建立长期稳定、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成为企业谋求实现更高层次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我们认为,产业链的延伸是解决同质化竞争,缓解总量压力的关键,是一个企业由大变强的标志之一。为此,《规划》强调钢铁企业要转变服务理念、增强服务意识,建立与下游用户间的战略合作机制,促进钢铁企业由钢铁材料生产商向服务商转变。

  钢铁企业加强产业链建设首先要重视与下游用户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及时了解、甚至引导客户需求。随着社会的进步,下游用户不仅仅对钢材品种质量不断产生新需求,对相关服务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钢铁企业必须紧密联系用户,及时掌握用户各方面需求的变化情况。其次,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钢铁企业要加快转变服务理念,提高客户管理和服务水平。与销售产品相比,提供服务的要求更高,内涵更广,覆盖了从产品研发、生产、应用再到回收利用的全生命周期过程。钢铁企业只有以用户为中心,建立为下游用户提供完整材料解决方案的开放式服务体系,才能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在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

十六、“十二五”时期进一步提高我国钢铁工业国际化水平的必要性在哪里?

  “十二五”时期进一步提高我国钢铁工业国际化水平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我国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们未来的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这是党中央反复强调的方针政策,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躲不开、绕不过,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开放加以解决。

  二是我国钢铁企业有相当数量的装备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在管理水平和开发创新水平上落后于世界先进钢铁企业。中国钢铁行业已具备相当的实力,我们要敢于吸引国外顶尖钢铁企业投资参股国内钢铁企业,吸引他们参与重大项目,要舍得给对方利益,以迅速提高我们的管理和开发能力。在这方面我们有成功先例,武钢与新日铁硅钢的合作取得了我国取向硅钢零的突破,宝钢与新日铁和阿赛洛、鞍钢与蒂森的合作,促进了汽车板的迅速提升和产业化。我国钢铁工业落后时靠改革开放,发展了自己,没有被别人吃掉,我国现在更有条件有资本开放自己。历史将证明改革开放是中国钢铁业的必然选择。

  三是提高我国钢铁工业国际化水平符合世界钢铁工业发展潮流。世界钢铁工业发展至今已经成为全球性产业,并且国际化水平越来越高。首先是资源全球配置,铁矿石、焦炭、废钢、锰矿、铬矿等钢铁主要原料和辅料均有大规模的国际化市场,且贸易量不断增加;其次是产品全球配置,国际钢材市场交易规模不断扩大;再次是技术装备和工程服务全球配置,世界主要钢铁工程公司、设备制造商的业务早已跨越了国界;最后是投资全球配置,尽管一些国家和地区对投资钢铁产业做了种种限制,但是跨国钢铁企业集团仍然不断出现、规模和影响越来越大。从世界钢铁工业发展潮流看,我国钢铁工业提高国际化水平是大势所趋。

  四是提高我国钢铁工业国际化水平是促进我国钢铁工业由大变强的需要。我国粗钢生产规模长期位居世界第一,但竞争力不强,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我国钢铁企业过于集中在本土经营,在全球资源、产品市场缺乏话语权,技术、管理相对落后,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要实现我国钢铁工业由大到强的转变必须要培养形成国际化的大型钢铁企业集团,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不断提高技术、管理水平,加强国际化经营,提高国际竞争能力。

  五是提高我国钢铁工业国际化水平是促进我国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钢铁工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有力支撑了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同时资源、能源、环境制约日益突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将继续发展,钢材需求仍将保持较高水平,钢铁工业在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求同时必须采取措施缓解资源、能源和环境压力,提高国际化水平、到境外投资发展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

十七、《规划》对“十二五”时期加强钢铁工业标准化工作是怎样考虑的?

  标准化是现代制造业的重要标志之一,其水平高低、影响大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国制造业的强弱。近年我国钢铁工业标准化建设步伐加快,为我国钢铁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和保障,但也存在着标准制定、修订落后于快速发展需要,覆盖不全面的问题。“十二五”时期要进一步强化标准在钢铁行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效支撑乃至引领钢铁工业产品升级、技术改造和管理创新等工作,平稳有序地推进钢铁工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

  一是加强上下游合作,加快标准制定、修订和升级。按照钢铁工业由注重钢铁主业生产经营向注重生产和服务协调发展转变的要求,以加强与下游用户合作为重点,结合与上游原料、能源等供应商间的协调,加快相关标准的制定、修订和升级,以更好推进产品升级,优化原料供应。

  二是全面实施标准化。拓宽标准覆盖面,推进钢铁工业在品种质量、节能减排、技术改造、设计制造、管理经营和安全生产等各个领域的标准化,以标准为准绳促进钢铁工业方方面面的规范化发展。

  三是建立以钢铁生产企业为主体的标准化体系。钢铁生产企业是贯彻各项标准的直接执行者,要充分发挥其在标准化中的主体作用,有关部门、行业组织应加强组织管理和监督,引导企业根据发展需要、企业特色,重视推进标准制修订,用一家、几家之长为行业发展服务。

十八、“十二五”时期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将着重从哪几个方面加强对钢铁工业的政策引导?

  政策引导是市场经济下加强、改善宏观调控和开展行业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工业和信息化部的主要职能之一。“十二五”时期我部将从修订钢铁产业政策、规范钢铁行业生产经营等方面加强对钢铁工业的政策引导,并督促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贯彻落实有关政策。

  一是适时修订钢铁产业政策。按照国家宏观调控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结合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实际,适时修订钢铁产业政策,加强与财税、金融、土地、环保等有关政策的衔接,明确发展方向、规定发展原则,作为宏观、系统指导钢铁工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二是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快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0]34号文)的要求,加快推进钢铁行业生产经营规范,分批公告符合生产经营规范条件的企业名单。为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做好引导铁矿石流向、发放建筑钢材生产许可证、促进钢铁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和扶持优势企业发展等工作提供重要依据。

  三是制定发布钢铁工业兼并重组指导意见、钢铁工业先进技术、产品和装备指导目录以及钢铁工业投资指南等。

十九、“十二五”时期,要从哪些方面着力完善钢铁行业管理体系?

  “十二五”时期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加强完善钢铁行业管理体系。

  一是打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当前钢铁行业生产经营秩序还很不规范,偷税漏税、假冒伪劣和环境污染等违法违规现象和历史遗留问题仍然存在,在某些区域、某些阶段还很严重,钢铁行业管理应首先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完善市场进入和退出制度,规范生产经营秩序,为钢铁工业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是强化钢铁产业政策、规划和标准对行业发展的宏观引导作用。钢铁行业管理要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上,与时俱进,提出适合新形势下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方针政策,加强钢铁产业政策、规划和标准的编制、落实、调整和更新,以增强政府宏观引导的科学性、连续性和及时性,促进行业平稳健康发展。

  三是加强上下游合作,拓展行业管理新领域。“十二五”时期,钢铁工业要增强服务意识,促进由钢铁生产商向材料服务商的转变,钢铁行业管理涵盖面也要随之向下游延伸,加强与下游行业管理部门的衔接协调,共同促进上下游产业间的融合发展,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产业链条。

二十、“十二五”时期钢铁工业发展对资源、能源等外部支撑条件有哪些要求?

  《规划》预测“十二五”时期我国导向性粗钢消费量为7.5亿吨,并明确了钢铁工业结构调整、资源保障和节能减排等方面的具体任务,这对铁矿石、焦煤、铁合金、耐火材料等外部支撑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一定时期内,长流程在我国钢铁生产仍将占据统治地位,废钢资源难有大幅增加,铁钢比将保持相对稳定。据此,我们预计“十二五”末,我国钢铁工业对铁矿石、焦炭、铁合金和耐火材料需求量分别为11.3亿吨、3.8亿吨、2800万吨和1500万吨。

责任编辑:卢玉琴
本文为作者授权转载文章,任何人未经原作者同意,不得复制、转载、摘编等任何方式进行使用,e-works不承担由此而产生的任何法律责任! 如有异议请及时告之,以便进行及时处理。联系方式:editor@e-works.net.cn tel:027-87592219/20/21。
e-works
官方微信
掌上
信息化
编辑推荐
文章推荐
博客推荐
视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