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服“野性”
要想在企业网中不断成长,P2P必须让自己身上的“野性”尽快褪去。
由于投入企业应用的时间太短,以至于用户正在面临如何驾驭P2P应用的难题。因此,这也成了IT厂商和用户近期关注的焦点。
勿庸置疑,技术上的成熟无法掩盖P2P在应用方面难以驯化的“野性”,用户需要用强有力的管理手段去制约和管理它。因此,企业中的P2P必须被施加一道“紧箍咒”。
“企业一定要将P2P限制在可控的范围内”,杨云松反复强调。他表示,P2P这种扫描类的应用具有非常典型的病毒特征,偶发性的多人无序搜索,往往会导致网络中带宽消耗严重、网络阻塞的现象,这也正是P2P在个人消费领域引发负面影响的根源所在。在企业网中,P2P也会制造出类似的安全隐患。因此,网络的管理者一定要加强对P2P类访问的限制,制定出清晰的应用策略,防范P2P由“应用”变为“滥用”。
刘景军也表示,针对P2P这种典型的松散型应用,企业一定要强化网络管理手段,并且报以谨慎的态度。神翅电子目前还处于P2P应用的实践阶段,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企业的关键数据并没有放置到基于P2P网络的协作区中。他还表示,目前暂时不会考虑构建单纯的P2P网络,集中式网络结构的管理优势对于企业依然非常重要。
多方对P2P应用管理的热切关注引发了我们更深层次的思考。一项并无太多新意的成熟技术,在投入企业应用时为什么会如此的不自由?除了企业应用环境对于新兴应用形式一贯的谨慎态度之外,长期没有建立业界通用标准应该是制约P2P在企业网中长驱直入的主要原因。
我们看到,P2P技术的采用通常表现为IT厂商的个人行为。出于不同的需要,厂商们用自己的方式开发基于P2P技术的应用,这些产品包含了该厂商对P2P的独特理解,但是其中也存在着对企业实际需求考虑不足的可能性。这种“自由”的应用开发方式在早期的确起到了推动P2P技术普及的作用,但是也埋下了制约其发展的隐患。
由于长期没有通用标准,大部分的P2P应用依然局限在独立的系统之内。如果用户在企业网内部署了不同的P2P应用,很可能会重复调用网络资源,引发管理或安全方面的问题,应用不兼容的困扰也会随即产生。
以协同软件为例,如果不同企业系统间的P2P应用无法通过相关标准进行对接,那么协同软件所倡导的“无边界沟通”概念就无从实现。由此可见,失去标准的P2P很难跨越企业网络之间的边界。
实施上,一些IT厂商也曾经尝试联手打造P2P的相关标准,例如IBM和HP就曾共同推出了一种开放的存储标准,Intel也与多家知名厂商联合,组成了P2P的工作组。但是,这些组织的工作仍处在起步状态,往往局限于某一种P2P应用,缺乏对不同应用的集成能力,要形成针对企业环境、面向多种应用形式的通用P2P标准,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标准的缺失让P2P仍然徘徊在企业主流应用的大门之外。不过,我们也看到,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之下,P2P的企业化发展路线图越来越清晰。凭借着网络资源灵活分配的先进理念,P2P已经划定了在企业网络中的“主战场”,在集中式管理框架的辅助下,企业中的P2P已经起飞。相信只要迈过了应用标准化这道坎儿,P2P就能真正拥有一片可以自由翱翔的天空。
P2P现有的主要企业应用形式
■ 分布式存储
网络中的各个节点可以共享存储空间,发送出去的数据可以备份到多个节点上。每个需要备份的数据片段都被分割为多个冗余片段,而且要经过加密和分配,这样才能确保即使某些片段消失,通过分布式备份的众多片段也能重建原来的数据。
应用案例 目前,IBM、HP都采用了基于P2P的开放式存储技术,以加快数据备份的速度,降低用户成本。
■ 协同应用
通过IM、文档共享、白板等功能的融合,建立企业的虚拟协作区,实现在指定网络中的自由协作,无需设置中央服务器。
应用案例 除了点击科技的竞开协同之星以外,Lotus Notes的开发者Ray Ozzie创办的Groove NetWorks公司也开发了基于P2P的协作软件——Groove。今年4月,该公司被微软公司收购,微软随即宣布将会在下一代Office中集成基于Groove的P2P协作技术,并透露会把这一技术融入即将发布的Longhorn操作系统之中。
■ 内容发布
P2P网络天生就有高效、快捷的内容发布能力,它可以用来帮助企业降低对带宽和存储资源的需求。
应用案例 LANDesk的桌面管理软件使用的就是这一技术,Linux的软件厂商Linspire也在P2P网络上发布其产品Lindows OS,供用户下载。
■ 集群式计算群组
通过P2P软件收集分散的计算资源,其思想与网格计算非常相似,都是通过对分布式资源的整合形成更为强大的系统计算能力。
应用案例 Intel所研发的P2P应用软件Netbatch成功地集结了1万台工作站的运算能力,极大地加快了芯片的设计速度。
编看编想:企业P2P能走多远?
怎么来形容P2P呢?我想说它是一项优点和弱点同样明显的应用。这一点在企业环境中得到了最充分的证明,用户一方面希望通过它来实现计算资源共享的梦想,同时又唯恐自己会因此坠入管理混乱无序的深渊。它就好像是传说中法力无边的神鸟,既可以造福于民,又可以贻祸无穷,关键就看人类如何驯服它了。
其实,除了标准之外,还有许多工作需要立即跟进。这其中包括P2P网络架构的整体规划、P2P应用管理工具的研发等。毕竟对这一来势汹汹的应用,企业在基础架构和基础设施方面的准备并不十分充分。所以,在脚踏实地努力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给企业P2P足够的成长时间。
时间可以让P2P更加成熟,让其更加适应企业应用环境,更重要的是时间会告诉我们答案。有关专家已经指出,对等网络将成为第三代Internet的代表;还有预言家表示,未来所有类型的企业网都将演变为P2P网络。而在现阶段,这些预测对于我们还是太过虚幻了,我们的手中并没有实际的证据,来证明P2P应用的最终结局。所以,我们还需要经历一段耐心等待的日子。
企业P2P到底能走多远?还是让光阴来验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