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拨云见日
曾经备受企业用户非议的P2P终于在企业网中找到了合适的位置。
虽然,P2P的企业应用刚刚起步,但令人欣慰的是,它已经拥有了一批稳定的用户群。同时伴随着IT厂商在产品研发中对于这一技术的引用,P2P应用正在企业环境中悄然生根发芽。从目前的趋势来看,协同领域是P2P应用高速增长的区域。
早在2001年就投身协同领域的点击科技在国内率先采用了P2P技术,用以优化其协同软件中虚拟协作区的文档共享和传输机制。现在,其研发的竞开协同之星、竞开协同OA已经在国内拥有了很多用户,深圳市神翅电子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之一。
据该公司计划部主管刘景军先生介绍,神翅电子是一家从事显示器设计和制造的企业,目前该公司已经在40个客户端安装了竞开协同之星。
谈到选择这一产品的原因,刘景军表示,主要是因为P2P互动性强的特点与他们促进内部协作的需求十分契合。而以此为基础,神翅电子还希望通过竞开协同之星实现与客户、供应商、合作伙伴的协同工作,建立起一套贯通上下游的协作平台。目前,该公司已经有了跨区域部署的想法。
最终用户对于P2P的感觉如何?刘景军表示,大部分的用户自己并不知道正在使用P2P,但是企业的管理者已经能够感受到P2P所带来的价值。
他指出,由于点击科技的产品采用的是P2P、C/S、B/S网络结构并存的形式,P2P在发挥资源共享优势的同时,其太过松散、难于管理的问题得到了比较好的控制,同时它所具备的文档加密和权限设定功能,也屏蔽了一些底层的安全性问题。所以,这种协作应用已经基本能够满足企业用户的需要。
在贴近最终用户的同时,P2P也开始走进网络深处。著名的管理软件厂商蓝代斯克(LANDesk)就将P2P应用于后台的软件分发。
据LANDesk技术支持经理杨云松介绍,通过这种名为“对等下载”(Peer Download)的专利技术,客户端会在子网中就近寻找软件源,从而达到在策略分发时有效降低网络使用带宽的目的。目前,LANDesk的主要产品都提供了这一功能,主要的用户包括建设银行、中国银行陕西分行、中石化、胜利油田、四川联通等。
杨云松同时指出,P2P软件分发功能在LANDesk产品中是作为可选项的形式存在的。网管员可以选择启动或关闭该功能。不过,他表示,在一般情况下,拥有一个子网(55个节点)以上的网络,出于总体负载均衡的考虑,网管员都会启动这一功能。
但是,在减少主干网带宽占用、节省服务器资源的同时,用户也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即每个子网内的缓存会导致整体硬盘空间占用率的增大。另外,网络中不可预知的突发事件也可能导致由于使用对等下载而造成的网络拥塞。对此,杨云松表示,这些问题可以通过LANDesk软件中的管理功能进行优化,其最终的应用效果取决于网管员对于整个网络资源的控制和平衡能力。
在国外,一种新型的P2P存储网络已经诞生。Popular Telephony最近推出了一款名为PeerioData的软件,它可以利用P2P技术来组建无需专用存储服务器的存储网络。
PeerioData可以通过Peerio中间件将文件分割并保存,并将这些文件的片段分配到网络中所有PC的免费硬盘空间中。当用户需要访问某个文件时,PeerioData可以对所有片段进行检索,并将其重新组合。这一存储机制与BT十分相似。
该公司的创始人兼CEO Dmitry Goroshevsky说:“只要将信息交给Peerio中间件,它就可以使用非常可靠的冗余方式将其存储下来,在需要时,只要查询Peerio引擎就可以找到它们。而Peerio更是几乎可以在任何操作系统上运行,并且充当存储数据和运行应用的引擎。”目前,用户已经可以从该公司的网站上下载PeerioData测试版,并进行尝试性的部署操作。
真的要终结谁?
与企业环境成功融合之后,P2P好像真的要一飞冲天了?
从前面的实例可以看出,P2P技术已经在企业网中多点开花,并且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支持和认同。有分析家更是大胆预测,凭借网格的“东风”,未来所有类型的企业网都将演变为P2P网络。
但是,事实真的会如此吗?P2P真的会成为C/S、B/S架构的终结者?它真的会把我们从集中式管理所引发的窘境中彻底拯救出来?P2P从地狱到天堂,真的只有一步之差?
种种疑问让刚刚开始清晰的企业化之路重新变得模糊起来。在版权和法律的夹缝中艰难逃生的P2P,此刻似乎又承载了太多的期望。其实,IT技术的发展风云莫测是众所周知的事实,P2P所划出的回归式轨迹本身就出乎大家的意料之外。所以,现在就预测P2P最终的企业应用面貌恐怕为时尚早。从目前可以掌握的证据来看,在应用方面,P2P将替代C/S、B/S架构的说法并不现实,所以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P2P都将作为传统架构的有益补充,与C/S、B/S架构共生。
“企业中的P2P就好比是‘核能源’,一旦疏于管理就会给企业的网络造成伤害,因此如何管理才是问题的关键”,刘景军说。他指出,P2P这种松散的计算方式必须通过C/S、B/S体系进行管理和控制,否则将会大大增加IT系统运维的潜在风险。
杨云松也表示,虽然P2P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但是在应用方面,P2P还要与企业需求不断磨合。由于系统资源的可控性差,现在节点之间单纯通过P2P网络连接的情况还比较少,大部分的P2P应用还要以服务器作为“中转站”,并通过一个中间层与网络底层资源进行“对话”,C/S或B/S仍然是当今企业网络的支柱架构。
他同时指出,P2P的最大优势是其不依赖服务器调用网络资源的灵活性,同时它采用了类似于负载均衡的机制,其基于UDP的连接方式不需要稳定的网络连接即可实现节点间的通信。这些正是C/S、B/S架构所欠缺的。但是,如果完全基于P2P网络来部署企业应用,目前的P2P技术还无法提供对系统的安全性和可管理性的足够保障。
所以,我们暂时可以不要求P2P变得如此“纯粹”。在企业环境中,P2P拥有自己独特的应用空间,其应用的形式和规模可能会不断扩展,在某些特定的区域也有可能会出现独立网络的应用形式,但近期内并不会涉及到谁要消灭谁的问题。作为现今调用网络边缘资源的最有效手段,P2P网络完全可以与C/S、B/S网络长期“和平共处”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