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联邦采购局的网上采购系统是德国政府“联邦在线2005计划”的21个试验项目之一。经过在各部门的试验,德国准备大规模推行电子政务。拟在2005年将所有能上网的政府行政管理业务全部上网。据有关方面统计,2001年,德国的电子政务仅位列欧洲的第15名,落后于欧盟其他国家。
推动双向电子政务 德国的公务员制度历史悠久,公务员素质较高,公民去政府部门办事,一般不会有“门难进、脸难看”的现象,但是排队、领号、等候等烦琐的手续仍使每个去政府部门办事的公民不胜其烦却又无可奈何。现代网络技术的出现,使政府的社会管理进入一个新阶段。通过电子政务,电脑网络将政府部门与企业或普通公民联为一体,个人或企业办理与政府部门相关的事务时,大都可以通过电脑进行,不仅大大节省了政府的管理成本,企业及公民也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及费用。
据计划,德国还将逐步推出350项与公民相关的网上事务,除了必须面谈之外的所有其他政府部门事务都可上网办理,德国还计划在2006年在网上进行联邦议会的选举。
虽然德国政府与公民互动的双向电子政务刚刚开始,但利用互联网向公民提供信息的服务早已进行。以柏林为例,只要点击柏林市官方网站,就能找到该市的所有政府部门,不仅有地址、电话号码、工作时间,还有所有办理有关手续的相关信息。
通过政府网站,人们不仅可以得知政府首脑的行踪,读到政府要员最新的公开言论,还可以查阅所有的公开文件及所有该部的最新信息及与该部有关的法律条文。连原来万分神秘的德国联邦情报局也都上了网,甚至招聘特工的启事也上了网。
提供法律保证 尽管电子政务是大势所趋,但德国推广电子政务时也遇到不少困难。困难之一是缺乏法律基础。德国的习惯是不认印章,只认签名,个人签名是惟一有效的法律证据。公民与政府的网上文书往来需要有签名,但目前的法律体系中没有有关电子签名的条文。为了弥补法律的空白,德国政府前不久刚刚制定了一部电子签名法的草案,正等待联邦议会的审议。德国政府已经为联邦政府的20万个岗位配置了电子签名,一旦电子签名法通过,德国的电子政务便具备了法律保障,可以大规模展开。
加强技能培训 推广电子政务的另一个障碍是公务员对电子政务这种新型的管理模式的接受能力。开展电子政务,各个政府部门不仅要建设全新的硬件基础设施,更为重要的是要培训公务员适应和接受这种全新的业务。经过几年的适应,德国大部分公务员已经抛弃了打字机,习惯于使用微机处理公务。然而,使用电脑进行文字处理是一回事,使用网络行使有法律效力的行政管理权又是另一回事。
电子政务对公务员操作电脑、使用网络的技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相当一部分公务员,特别是年纪比较大的公务员,很难接受并适应这种转变。而且各政府部门业务各不相同,对信息的安全性、保密性要求也大不一样,没有现成的商业软件可以使用,许多部门都要编写专用的软件,并进行日常网络管理。这就要求各部门要有一批既精通网络技术,又对本部门业务流程非常熟悉的公务员,但政府部门却缺乏这样的人才。
为了使各政府部门能顺利而有序地开展电子政务,德国联邦信息安全局牵头,编写了一本《电子政务手册》,全方位介绍了电子政务的实施过程,各部门只要按该手册的要求,如同搭积木般地把该部门开展电子政务所需的各种条件准备妥当,就基本能做出一个实用性很高的电子政务设计方案。
从2002年开始,随着“联邦在线2005计划”的实施,德国在电子政务方面已经加速前进,与其他国家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