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事物的发展总是欢喜和隐忧并存,互联网和汽车的结合也是一样。在车联网3.0时代,互联网与车的结合给了黑客更多的攻击渠道。今年4月,有新闻报道称,国内某著名漏洞报告平台曝光了某品牌智能汽车的一个严重漏洞。通过这个安全漏洞,黑客可以编写程序获取任意车主的信息和控制密码,并获取车辆控制权以及车主隐私。在孙博士看来,尽管这次的汽车入侵事件并未造成太大影响,但是在互联网+的时代,汽车想要与互联网更加紧密地结合,车联网可能带来的风险就要纳入考虑的范围。孙博士介绍从安全角度看,可以将车联网安全分为车内控制网络和云平台两个层面,IBM有一系列从网络安全到数据安全的产品,帮助客户进行安全保护。从车内控制网络的角度,上海航盛电子副总裁兼首席信息官郭正光介绍从设计上车内的控制和车联网的应用需做到物理隔离,也就是说从车内收集信息必须严格在汽车电子安全体系的掌控下,通过对车内的智能化设备物理隔离,使车内的操作系统和针对网络连接的操作系统两者之间非常严格的隔离。中移物联网公司高级技术总监肖青表示从车辆信息联网的角度来讲车联网只涉及到信息安全的问题或者行车安全的问题,车联网信息安全可以把车当成是一个移动的互联网终端,所面临的安全性跟手机、iPad、电脑都是一样的,从技术角度讲具有一致性,可以利用已有成熟的安全防护经验。
然而,车联网面临的挑战不仅仅是安全问题,虽然车联网技术能给企业带来无限的商机,但与其他技术的发展相似,一项新技术的普及仍需市场的检验和时间的沉淀。在谈到未来的发展上。孙博士认为未来挑战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一是技术本身,比如围绕着自动驾驶方面的传感器技术需要不断地去延展,以及需要加强车内智能化的实时分析能力。客户在行车过程当中遇到的问题是千变万化的,信息量是巨大的,不仅需要传感器,在车内还要有智能化的数据分析能力和研判能力。
二是如何能够把高效的数据网络和通讯网络叠加到流计算上,能和互联网上的其他信息整合以后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数据,在毫秒量级就能产生对数据的理解,秒量级的返回到车内帮助汽车进行驾驶。
三是围绕这些创新的商业模式,如何能够把这些更智能化的信息服务产品和具备商业模式的运作体系整合在一起,这是大规模拉动产业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最后是产业整体的协同,需要多方一起共建车联网生态圈。如果只有一个品牌的车厂做智能驾驶产品,而路上别的车都不是智能的,或者说在道路上的交通信号,路旁的交通标识不是智能的,也很难实现数据交互达到自动驾驶。“所以车联网是一个协同化的工作,除了汽车工业以外,我们的交通管理、基础设施以及相关联的不同类型的企业需要协同来共同推进这个工作。未来IBM也将进一步与合作伙伴一起共建车联网生态圈,为用户提供绿色智能出行服务。”孙博士总结道
后记:
过去,企业往往注重在销售产品上获得最大回报,但在物联网时代,制造商必须把产品与服务集成起来,利用服务使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实现新价值。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5月我国汽车产销同比双双下降,出现车市15年来首次负增长。在严峻的市场挑战下,车企更应该进一步思考如何利用新兴技术帮助企业完成转型升级,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