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17 日,达索系统 SOLIDWORKS 创新日暨 SOLIDWORKS 2026 新产品发布会在北京举行。时值SOLIDWORKS 诞生 30 周年与达索系统进入中国 20 周年的双重节点,达索系统 3DEXPERIENCE Works 与客户角色体验高级副总裁 Gian Paolo Bassi亲临现场,带来了 SOLIDWORKS 2026 的重磅发布,接受e-works采访时, Gian Paolo深度解读了SOLIDWORKS 30 年发展历程与重要里程碑、全新功能升级及 AI 战略布局。
三十而立:从设计工具到创新平台的演进之路
自 1995 年首个版本发布以来,SOLIDWORKS 已走过三十载春秋。如今,它已从单一的三维设计工具成长为覆盖多领域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全球范围内拥有 800 万用户、140 万商业授权及 33,000 多所合作学术机构,2024 年营收更是突破 11 亿欧元。在 Gian Paolo看来,SOLIDWORKS过去三十年发展历程中,有三个关键的里程碑,奠定了其行业地位,且仍将影响未来发展。
第一个里程碑是仿真功能的整合。SOLIDWORKS Simulation源于1995年便与之集成的COSMOS软件,后者基于FFE算法,可在PC端实现多物理场分析。2001年,达索系统并购COSMOS,将其有限元分析功能纳入SOLIDWORKS产品线;至2009年,该套件正式更名为SOLIDWORKS Simulation,功能也扩展至线性静态、碰撞检测及优化设计等领域。这一举措让产品从单纯的 CAD 设计工具,升级为 “设计 + 验证” 一体化平台,打破了仿真技术仅为专业工程师专属的壁垒。
第二个里程碑是数据管理能力的补强。2006年,SOLIDWORKS收购瑞典PDM专业公司Conisio,在其系统基础上整合推出了SOLIDWORKS PDM数据管理解决方案。该软件支持多地协同设计,可将图档分布式存储于多个镜像服务器,有效解决了企业设计数据分散、版本混乱等痛点,实现了从设计到管理的流程闭环。自2008版起,该产品开始提供对中文界面的官方支持。
第三个里程碑是融入达索系统 3DEXPERIENCE 平台。2012 年,达索系统正式推出 3DEXPERIENCE 平台,SOLIDWORKS 作为核心品牌之一完成整合,得以共享达索系统在多物理场、多领域的技术沉淀,为后续云协同、AI 赋能等创新奠定了基础。
“30 年对 SOLIDWORKS 而言,更像一个年轻成年人的起点。” Gian Paolo强调,
品牌、创新与生态三大要素是SOLIDWORKS过去成功的核心,也是未来 30 年的增长驱动力。他预测,与AI技术的融合将成为SOLIDWORKS下一个发展的里程碑。
如今,SOLIDWORKS 已构建起覆盖客户、学术机构、代理商、创客群体的全球生态网络,仅中国地区就有超过 170 家代理商,以及3000多人的服务生态,为SOLIDWORKS的本地化服务提供了坚实支撑。
体验升级:SOLIDWORKS 2026 解锁 420 项功能革新
作为三十周年献礼之作,SOLIDWORKS 2026 带来了跨 4 个小版本的 420 项功能增强和性能提升,延续了 “易学易用” 的核心优势,同时在设计效率、协同能力和全流程覆盖上实现突破。
与之前版本发布不同的是,这些新功能采用分阶段发布模式,确保工程师能第一时间体验创新价值。
在 3D CAD 设计核心功能上,SOLIDWORKS 2026 针对性解决了工程师高频痛点。钣金设计方面,基体法兰功能支持通过草图、平面、曲面及偏移等多种方式定义开始条件,边界边角处理可一键收集并区分内外边角,大幅减少重复操作;装配体设计中,AI 驱动的紧固件自动装配功能尤为亮眼,无需手动添加配合关系,拖拽螺栓、螺母等标准件即可自动对位装配,精度与效率双提升;工程图模块则扩展了磁力线功能,不仅支持零件序号对齐,还能自动优化注释、几何公差等注解布局,让工程图美化更高效。
针对大型装配体处理难题,SOLIDWORKS 2026 推出 “选择性加载装配体组件” 功能,工程师可仅载入当前工作相关的零部件,无需加载完整装配体,显著降低电脑资源占用,提升操作流畅度。多实体零件处理也迎来优化,智能选择器能根据实体大小自动筛选,方便用户快速管理、隔离冗余实体,提升模型处理性能。此外,软件重建速度较 2025 版本提升 30%,进一步缩短设计周期。
依托 3DEXPERIENCE 平台,SOLIDWORKS 2026 强化了云端协同能力。设计界面可直接访问 3D 体验平台,实现无缝云端协作与数据共享;新增自动意外离线模式,网络中断时仍可继续本地设计,网络恢复后自动同步,确保工作不中断。 Gian Paolo 特别推荐的
AI 自动生成工程图功能,更是将工程师从繁琐的图纸绘制中解放出来 —— 上传 3D 模型后,系统可自动完成尺寸标注、材料清单生成、球号分配等工作,且能通过机器学习适配不同设计师的使用习惯。
值得关注的是,SOLIDWORKS 的革新早已突破单一 CAD 工具范畴,形成覆盖电气设计、仿真分析、数据管理、二维工具的全流程解决方案。无论是初创企业的快速产品开发,还是大型企业的复杂装备设计,都能找到适配的功能模块。
AI 战略:深耕工业场景 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
在 AI 成为行业热点的当下,SOLIDWORKS 的 AI 布局显得尤为务实。 Gian Paolo 强调,SOLIDWORKS 的 AI 发展并非跟风,而是基于过去十年技术积累的自然演进,其核心战略是 “融入场景、解决痛点、赋能创意”,而非追求概念化的聊天机器人。
目前,SOLIDWORKS 已落地 16 项工业级 AI 功能,分为自动化、辅助设计、协同创作三大类别,且全部集成于现有工作流程中,实现 “润物细无声” 的体验。例如,零件轮廓化功能通过 AI 自动识别复杂模型中的核心结构,生成简化版本用于供应链协作,既保护知识产权又提升沟通效率;仿真优化功能则利用 AI 遍历参数空间,自动寻找重量、强度、成本的最优平衡方案,让非专业仿真工程师也能开展高级分析;新增的AURA智能助手,不仅能解答操作疑问,还可作为 AI 能力的调度中心,触发各类自动化流程。
“
AI 的价值不仅是减少重复工作,更在于释放工程师的创意潜能。”Gian Paolo 解释道,以往需要专业知识才能掌握的高级工具,如今通过 AI 简化操作门槛,让工程师有更多精力关注设计本身。例如,草图修复工具通过 AI 自动识别并修复参数关系破损问题,这一功能已默默服务用户多年,只是未被明确标注为 “AI 功能”。
在落地层面,SOLIDWORKS 的 AI 应用已在中国市场广泛渗透。许多客户在不知不觉中使用着 AI 功能,如基于机器学习的用磁力线对齐序号标注、指令预测器、紧固件识别等。更重要的是,这些 AI 功能无需额外增加 IT 成本 —— 所有计算均在云端完成,用户只需拥有 SOLIDWORKS 授权即可使用,无需升级硬件或支付额外费用。
谈及AI策略的差异化,Gian Paolo 明确表示:“
SOLIDWORKS 的 AI 是工业领域 AI,而非通用大语言模型。” 与消费级 AI 不同,SOLIDWORKS 的 AI 内置了达索系统 40 多年积累的工业知识,涵盖航天航空、汽车、医疗等多个行业的专业数据,能够解决复合材料设计、五轴联动加工等专业问题。这些工业知识无法通过互联网获取,也无法被通用语言模型习得,构成了核心技术壁垒。
从三十年前 “让每个工程师都能使用三维设计工具” 的初心,到如今 “用 AI 赋能工业创新” 的愿景,SOLIDWORKS 始终站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前沿。SOLIDWORKS 2026 的发布,不仅是对过去三十年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承诺。正如Gian Paolo 所言:“真正的创新源于技术,成于信任,忠于价值。我们将继续与中国产业同行,共赴下一个创新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