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works最新发布的《人工智能(AI)在制造业的应用现状报告》(基于364家企业调研)显示,制造企业对AI技术深刻影响自身发展已形成普遍共识,但绝大多数企业尚未做好AI落地准备,对AI的认知仍存在明显不足。在制约AI应用的多重因素中,包括应用成本高企、与业务系统集成难度大、数据质量与安全问题突出、AI基础设施薄弱等,直接影响着制造业企业AI技术的规模化落地与价值转化。
作为云计算与AI基础设施领域的重要参与者,青云科技近日正式发布AI Infra 3.0版本,旨在以重构归一的核心理念,打造全栈整合的人工智能基础设施体系,为企业AI落地提供从算力到服务的全流程支撑。
发布会现场,青云科技副总裁沈鸥回顾了青云AI Infra的演进历程:两年前,面向算力革命,青云AI Infra 1.0带来了AI智算平台及AI算力云服务,打造算力中心建设运营的新模式;一年前,面向新兴行业与场景,青云AI Infra 2.0发布了全新升级的产品与服务、十大场景解决方案,与产业伙伴形成合力,真正解决企业落地AI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随着AI Infra 3.0的发布,青云科技进一步展现出在AI基础设施领域的技术沉淀,更折射出行业从分散架构向统一底座演进的发展趋势,对于推动制造业等实体产业智能化转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青云AI Infra 3.0:破解企业智能化核心难题
企业AI落地之路为何如此坎坷?沈鸥在演讲中指出,企业正面临一种两难选择:选择停滞,业务将面临降维打击;选择盲目投入,则可能陷入技术复杂、成本高昂的升级陷阱。这种困境的根源,往往在于基础设施的割裂与僵化。
青云科技提出的破局之道,是AI Infra 3.0所倡导的统一架构。沈鸥强调,这并非一个空中楼阁的概念,而是基于青云十余年技术沉淀,针对企业现实痛点构建的智能算力底座。其核心特性可归结为四点:全栈能力、按需扩展、标准化交付、平滑升级与可进化。
在技术架构上,青云AI Infra 3.0实现了从底层硬件到上层应用的全面整合。在大家熟悉的各种异构底层系统之上,青云科技的内核团队发布了自己的openEuler商业发行版PrimusOS,对国产服务器及算力设备有更好的兼容、适配和优化。其次,以KubeSphere容器平台为统一底座,服务于上层的能力模块。这种基于云原生的架构设计,既实现了通算和智算的统一调度与资源最优分配,更以开放与开源的理念,打破了封闭架构的局限。
值得一提的是,青云AI Infra 3.0所倡导的统一架构赋予了企业前所未有的灵活性与可控性。在能力模块层,青云提供了虚拟化管理、全栈云平台管理、云原生平台管理、智算管理乃至应用数据存储管理,覆盖了从传统应用到智算应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这意味着,客户可以在同一套架构上灵活组合、按需订阅、弹性伸缩,甚至将AI Infra 3.0的能力无缝扩展到现有平台,真正实现“最大灵活性”与“统一服务能力”的结合。
沈鸥指出,青云AI Infra3.0的目标是致力于为客户带来满足业务发展的一站式技术和服务。其最终交付给客户的,是四个安心:投资安心、转型安心、运营安心和创新安心,以确保企业的AI投资能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增长动力。
统一架构助力制造业AI破局与提效
再先进的理念,也需经实践检验。以智能制造领域为例,某领先的制造企业面临的困境极具代表性,它们正深陷典型的三朵云困境:虚拟化系统管理硬件、云原生平台管理应用、独立的智算平台管理算力——三套系统、三套流程,彼此割裂,造成了跨平台协调的内耗极高,IT资源响应业务需求的速度被拖慢至1小时以上。
这正是当前许多制造企业AI基础设施薄弱、与业务系统集成难度大的缩影。分散的架构不仅推高了运维成本和复杂性,更使得数据流动受阻,AI模型从开发到部署的周期漫长,严重制约了AI价值的实现。
青云科技基于AI Infra 3.0架构,为该企业提供了重构归一的解决方案。通过一个统一的平台,将数据存储分析、云原生应用部署以及推理算力供给等所有工作负载进行整合与交付。这一变革,实现了全链路的自动化,将IT部门响应业务部门的速度从1小时大幅缩短到15分钟。
沈鸥在分享这一案例时指出,这不仅仅是效率的提升,更是业务竞争力的重塑。青云给这个客户带来的能力,其实质是显著缩短AI模型从研发到生产的周期。这个案例清晰地表明,一个统一、开放的AI基础设施,能够直接作用于企业的核心业务流程,使其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中赢得先机。
智算时代的基础设施应是渐进式与开放进化的
除了面向智能制造领域,青云AI Infra 3.0也在赋能教育、媒体、生物制药、企业服务、软件服务等不同行业客户和合作伙伴。在智算时代,这些行业企业需要怎样的AI基础设施?青云科技通过实践,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首先,它必须是全栈统一的,以化解烟囱式建设的枷锁。沈鸥强调,企业需要的不是一个增加复杂性的新孤岛,而是一个能够整合既有投资、打通通算与智算、支持混合部署的底座。青云AI Infra 3.0通过一套控制面,交付从通算、智算到高性能计算的多元化工作负载,让同样的硬件释放出更高的利用率,从而提升投资回报。其公私统一的架构,能灵活支持公有云智算服务与本地私有化部署的结合,为企业提供最大的部署灵活性。
其次,它必须是开放进化的,能够应对未来技术的快速迭代。沈鸥以青云自身为例,阐述了架构的可进化价值:“我们既是AI Infra 3.0架构的开发者,同时也是第一个受益者。利用该架构,青云在开发自身智算云平台时,将产品上线时间从数月缩短到数周;在应对类似DeepSeek这样的新模型爆发时,能快速上线服务”。这种生长型架构,确保了企业今天的技术投资,能够平滑地适应明天的技术变革。
其三,它最终要回归业务价值,提供低门槛的落地路径。无论是教育行业实现超算+智算的统一服务,以一半成本拥有双份能力;还是制造企业打通业务流,实现效率倍增,其核心都是让基础设施直接服务于业务增长。青云AI Infra 3.0不是颠覆,而是兼容;不是推倒重建,而是平滑升级;其最终目的,是让每一分算力都产生价值,让AI成为企业真正的增长动力。
后记
从1.0的算力中心模式创新,到2.0的场景化突破,再到3.0的“All in One, One for AI” 的统一架构,青云AI Infra的演进史,恰是行业从追逐单点技术到追求体系化价值的一个缩影。
沈鸥在发布会最后提及,Gartner将AI超级计算平台列为2026年首要战略技术趋势,这与青云AI Infra的未来目标不谋而合。在智算时代,时间是企业最大的成本。企业需要的AI基础设施,正是一个能够让其甩掉历史包袱、降低试错成本、并能随业务共同成长的跑道与底座。当企业能够将业务想法,轻松加载到这样一个提供四重安心的底座上时,AI的规模化价值转化才真正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