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联合主办的2025年中国5G发展大会在安徽省合肥市正式举办。大会以“5G领航促新质,智能融合启新程”为主题,勾勒出5G从规模部署向深度融合演进的清晰脉络。从5G的广泛应用到5G-A的能力跃升,再到AI技术的深度赋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革命正催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迎来关键突破。
“十四五”5G建设目标完成,融入91个国民经济大类
当前,5G政策体系基本成型,央地联动推动5G发展走实向深,其已从商用初期的探索阶段迈入规模化成熟发展期,成为连接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核心纽带。工信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副司长孙姫表示,工业和信息化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立体化推进5G协同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国已提前完成“十四五”5G建设目标,累计建成5G基站超过470万个,每万人5G基站数达33个,全国行政村5G网络覆盖率超过90%。5G用户普及率近八成,5G流量占比接近70%。
在产业生态构建方面,我国已形成体系完整、协同高效的5G产业链,涵盖芯片、模组、终端、基站等各个环节,5G模组、手机等产品种类丰富、性能优异,5G机器人等终端产品逐步普及应用。
在行业赋能方面,5G已深度融入91个国民经济大类,建成超6.4万个行业虚拟专网,在工业、矿业、电力、港口、医疗等重点领域实现广泛应用。第八届 “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累计征集超4.4万个应用案例,覆盖工业、电力等传统行业深化与低空、海洋等新兴领域创新,充分展现了5G“一业带百业”的赋能效应。
在5G融合应用方面,5G助力裸眼3D、云手机等应用创新,激发了数字消费活力。5G与AI等技术融合,加速制造、能源、城市等重点领域核心业务智能化转型,并依托5G-A通感一体、空天地融合等技术实现低空经济、海洋经济的数字化应用创新,扩大5G应用的规模化。
面向未来5G规模应用,中国通信院无线电研究中心智联技术与应用研究部主任曹磊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5G能力将适配更多行业场景,降低5G应用成本,5G-A产品体系将拓展5G应用的场景边界与规模;二是5G将向更广范围、更多领域、更深层次拓展,往中小企业延伸;三是5G将催生更多终端,5G于AI的融合正不断提升个人用户的感知,5G C端行业将从扩行业、扩场景、扩规模的增量导向,转向提质效、深融合、强赋能的提质导向。
此外,对于5G下一步发展,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张宏科也提出,应解决现有IP网络的原始设计问题,发展新型互联网,通过智能适配与深度融合,为4G、5G及未来6G提供网络层支撑。
5G-A部署超300个城市,不断拓宽应用边界
“5G-A规模商用有序推进,已覆盖超300个城市。”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钟志红在致辞中指出。当前5G-A套餐用户已突破3000万,支持5G-A的终端数量超过1亿部,涵盖手机、平板、智能家电等多品类,为用户体验升级提供硬件基础。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中国移动加快建设5G-A网络,已开通三载波聚合基站超5万;中国电信将5G-A网络覆盖延伸至海洋区域,在舟山地区实现100公里外60兆的下行速率;中国联通实现5G网络覆盖到村,推进边疆地区普遍覆盖。产业链各方协同发力,华为、中兴、中信科移动等企业在5G-A核心技术研发上持续突破,推动网络设备、终端产品、行业解决方案不断成熟。
在标准与技术突破上,我国在5G-A领域持续提升国际话语权,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牵头推动5G-A标准制定,总结跨行业融合应用经验,形成标准化解决方案,降低规模部署成本。中国信通院移动所技术产业部主任黎卓芳表示,信通院开展的5G-A技术试验覆盖低空通信、无源物联、AI融合等六大方向,可为技术成熟与商用落地提供重要支撑。
在行业应用创新上,5G-A正在拓展5G应用的边界与深度。在低空经济领域,5G-A通感一体技术实现对低空飞行器的精准识别、跟踪与管控,中国移动构建的“通感导管”四位一体低空智联网,在无人机物流、低空安防等场景打造了标杆应用;在工业领域,5G-A确定性网络通过CU云化、DU分离与边缘算力融合,实现工业控制的高可靠传输,中信科移动的5G工业级基站已在钢铁、能源、3C制造等行业落地,支撑远程控制、预测性维护等核心业务;在海洋领域,5G-A 超远距离覆盖技术解决了海域通信难题,中国电信的“一海通”产品实现了海洋作业、旅游等场景的高质量通信。
面向“十五五”时期,随着5G-A与AI、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深度融合,其应用将从重点行业向中小企业延伸,从试点示范向常态化运行演进。在政策引导与市场驱动下,5G-A将持续完善网络覆盖、拓展融合场景、凝聚产业合力,推动形成开放共赢的产业生态,为新型工业化、数字中国建设提供强劲支撑。
“5G+AI”,重构5G产业生态
AI与5G的深度融合,正在催生新质生产力的爆发式增长。正如科大讯飞副总裁方明所言,“想象力+大模型≈新质生产力”,5G提供的高速率、低时延、广连接能力,与AI的智能分析、自主决策能力相结合,正在重构产业形态和发展模式。
在网络侧,AI让5G网络实现“自优化、自运维、自修复”。中国移动通过AI网络优化技术,在河南、福建等地实现短视频、游戏等业务体验显著提升;中国电信打造的五位一体智能云能力体系,提供80个行业大模型和30个行业智能体,服务2万余行业头部客户;中国联通则通过AI与5G-A的双向融合,实现网络智能调度和业务精准保障。
在应用侧,5G+AI正在解锁更多创新场景。铜陵有色的5G+AI应用已经全面覆盖矿山、冶炼、深加工全产业链,涵盖14个核心环节,21个关键场景,成功打造84款创新应用,真正实现了全流程智能化渗透;安徽电力通过5G+AI巡检机器人,让高危场景人工作业大幅降低,巡检效率提升2~4倍;科大讯飞与中国移动合作推出的5G新通话业务,实现多语种实时翻译,无需专用设备即可完成无障碍沟通。这些案例表明,5G+AI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新质生产力。
在新兴领域,中国联通积极推动5G-A与AI双向融合,开展低空及卫星通信技术研究,构建了天地泛在的5G-A网络,打造了超高速率、感知提升、万物智联、低空同跟、确定可靠、天空体一体、智能普惠八大标志性创新能力。中国铁塔采用AI等智能化手段,实现对210万站址资源的的无人巡检、远程管理、智能运维,使海量设备设施“看得见、管得住、维护好”。
针对5G下一步工作,钟志红在会上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坚持创新引领,筑牢产业根基,前瞻布局5G-A和6G技术研发,聚焦通感一体、无源物联等重点方向,加快前沿技术攻关;二是拓展融合深度,释放应用潜能,推动“5G+工业互联网”进一步深入生产核心环节,培育手机直连卫星等新业务,拓展低空经济、智慧海洋等新领域;三是优化协同机制,营造良好环境,支持产业链上下游加强合作,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带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ICP经营许可证:鄂B2-20080078
(于2003年首获许可证:鄂B2-20030029)
鄂公网安备:420100003343号
© 2002-2025 武汉制信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投诉举报电话:027-87592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