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技术与工业生产深度融合的当下,网络安全已成为国家战略安全体系的关键拼图。近期,等级保护测评公布2021年网络安全优秀企业及产品评选结果,这场汇聚工控安全领域顶尖力量的权威评选,历经专家初评、线上投票、专家组终评等严苛环节,最终从数百参评者中遴选出行业标杆。深圳融安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凭借在石油化工工控网络安全领域的突破性成果脱颖而出,其创新实践不仅为企业赢得荣誉,更揭开了石化行业网络安全困局的破局之道。记者就此采访了公司总经理刘文韬,作为深耕石油化工工控网络安全多年的专家,他的创新成果不仅保障了行业的网络安全,更为整个工控安全领域提供了新思路。
石油化工行业作为国家能源供应的“主动脉”,其工业控制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直接关联着能源安全、经济命脉与生态环境。从油田开采的自动化设备,到炼油厂精密的分散控制系统(DCS),再到跨国输油管道的远程监控网络,整个产业链条构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业网络生态。然而,这条维系国家能源安全的“生命线”,却因各环节网络连接的脆弱性,长期暴露在黑客攻击、病毒入侵的威胁之下。
谈及石化行业网络安全困境,刘文韬表示,回溯传统防护模式,石油化工企业长期依赖“杀毒软件+人工巡检”的被动防御体系。普通杀毒软件面对针对性极强的工业控制病毒往往束手无策,而人工巡检即便采用24小时轮班制,也难以发现隐蔽的网络漏洞。这种防护模式与行业快速升级的自动化、智能化趋势形成尖锐矛盾——为规避网络风险,许多企业不得不放缓数字化转型步伐,使得整个行业在网络攻击面前如同“玻璃城堡”,看似坚不可摧,实则一触即溃。
刘文韬在深入调研行业痛点后,带领团队以福建福海创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分散控制系统(DCS)网络安全项目为突破口,聚焦“统一安全管理中心”这一核心支点,撬动整个石化行业网络安全体系的革新。
福海创石化工厂的现状极具行业代表性:历经数十年分期建设,工厂内DCS系统混杂着西门子、霍尼韦尔等多个品牌的设备,不同系统间协议不兼容、数据孤岛林立。在这样的复杂环境下,传统网络安全方案如同“补丁摞补丁”,无法实现全局协同防护。刘文韬意识到,必须构建一个能统筹全产业链数据、实现智能决策的“智慧中枢”。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刘文韬带领技术团队率先搭建起统一安全管理中心,通过自主研发的数据采集协议适配技术,将分散在各生产环节的异构系统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例如,针对原油开采的SCADA系统、炼油环节的DCS系统以及管道运输的远程监控系统,研发团队开发了专用的数据接口,实现不同协议(如Modbus、OPCUA)之间的无缝转换。这些数据被实时传输至管理中心的大数据分析平台,经过机器学习算法处理,不仅能精准识别异常操作,还能预测潜在安全风险。
统一安全管理中心的“智慧”不仅体现在数据整合上,更在于其动态决策能力。在某次模拟攻击测试中,系统监测到某车间DCS系统出现异常流量波动,管理中心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一方面自动切断受攻击区域的网络连接,防止病毒扩散;另一方面通过AI模型分析攻击特征,在10分钟内生成针对性防护策略,并同步下发至全厂所有相关设备。这种“发现-分析-处置”的闭环管理,将传统人工响应所需的数小时甚至数天,压缩至分钟级。
统一安全管理中心的落地,为福海创石化带来了颠覆性改变。项目实施后,企业网络攻击拦截率从不足30%提升至82%,内部违规操作预警响应时间缩短90%。更重要的是,该系统打破了石化行业长期存在的“安全与效率对立”困局。以往企业为保障安全,往往限制部分自动化设备的联网功能,导致生产效率下降;而统一管理中心通过智能权限分配和动态风险评估,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使全厂设备联网率提升40%,生产数据实时利用率提高65%,为企业智能化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统一安全管理中心为核心的创新实践,不仅解决了福海创石化的燃眉之急,更在行业内引发连锁反应。目前,该方案已在国内12家大型石化企业落地应用,覆盖原油开采、炼化、储运全产业链。中国石油化工联合会相关负责人指出,这种“以中枢带全局”的安全架构,为石化行业提供了可复制、可扩展的转型样板,推动行业从“被动防御”向“主动智能防护”升级。
从曾经因网络安全风险被迫放缓智能化脚步,到如今依托统一安全管理中心实现安全与效率的双赢,石油化工行业的蜕变,折射出我国工控网络安全领域的创新突破。随着更多企业借鉴这一模式,我国工业控制系统正逐步构筑起智能化、一体化的安全防线,为国家能源安全和工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这场始于一个“智慧中枢”的变革,正在重塑整个石化行业的网络安全生态,书写着中国工业安全自主创新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