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works数字化企业网  »  新闻  »  资讯  »  正文

创新方案赋能——打破物联网芯片技术瓶颈 引领产业升级

2023年10月10日             作者:单文斐       
关键字:物联网芯片技术  
       2023年9月21日,深圳。在这个充满活力的城市,一场备受瞩目的行业盛会——由国内半导体通信领域,具有卓越影响力的头部企业主办的泛物联网终端生态论坛成功举办。这场以“智算引领·创新未来”为主题的论坛,吸引了来自信通院、三大运营商、终端厂商、模组厂商等行业领域的三百多位精英翘楚。他们齐聚一堂,共同探讨物联网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以及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推动行业生态的繁荣。

  论坛上,该企业的执行副总裁黄宇宁在开场致辞中提到,算网融合已成为当前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以连接、算力为支撑的泛物联网终端设备开始广泛应用于千行百业,带来了广阔的发展新机遇。根据Counterpoint的预测,到2030年,4G Cat.1 bis将取代近95%的4G Cat.1。

  在物联网技术迭代的关键节点,黄宇宁凭借其在智能终端芯片解决方案领域的经验和专业敏感,带领团队完成了一场静默的产业革命。他通过首创的多模融合架构,充分挖掘并释放了4G Cat.1bis技术的潜力,为行业带来了突破性的变革,悄然开启了万亿级市场的升级窗口,不仅重构了物联网产业链的竞争逻辑,更重新定义了中国芯片企业在全球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

  鉴于4G Cat.1 bis技术的巨大潜力以及黄宇宁在推动该技术发展方面所展现出的成就,记者会后邀请到了他,进一步了解他以怎样敏锐的视角发现 4G Cat.1 bis 技术机遇,以及在推进该技术发展过程中采取了哪些创新举措和有效策略。

  回顾无线蜂窝网络技术的发展历程,自1990年代起,每十年便会出现一次重大变革。目前,4G技术已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普及,而5G技术也正处于逐步推广阶段。但在基础物联网络领域,市场长期面临技术断层的困境:2G网络以每秒100Kbps的速率支撑着全球数亿设备,然而其低效性和高维护成本已成为产业升级的瓶颈;4G Cat.4技术虽能提供150Mbps的速率,但由于成本过高,难以实现全面推广。与此同时,4G Cat.M技术因网络改造需要巨额投入,一直未能突破覆盖瓶颈。黄宇宁强调:“物联网需要的不是性能过剩的解决方案,而是与场景精准匹配、经济实用的技术。”

  此时,黄宇宁率先识别出4G通信协议里,提供10Mbps的速率(比2G快100倍)的4G Cat.1技术的优势很明显。第一,4G Cat.1不需要对4G网络基础设置做任何修改就可以直接使用;第二,速率提升适中,兼顾了成本,在2G的基础上,还可以拓展更多的物联网应用。同时,通过分析和仿真,黄宇宁发现可以把协议规定的两根天线的配置,精简为一根天线。在绝大部分场景下,简配对性能的影响可忽略。这样进一步降低了终端设备的成本。他和团队在2019年底推出了全球首款2G + 4G Cat.1bis双模(Dual Mode)物联网终端芯片平台8910DM,成本比2G仅增加了约20%,是4G Cat.4的芯片成本的40%,还不需要对4G网络的基础设施做任何改动。

  2020年已有数十款搭载春藤8910DM芯片的Cat.1bis模组上市并在多领域、多场景落地。这款被业界称为“物联网换代引擎”的产品,在共享单车智能锁、移动支付POS机等场景实现规模化落地。黄宇宁取得的一系列成果,不仅获得了国际权威认证机构GCF的全面认可,被收录为基准测试方案,更是在行业标准制定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成功主导制定了3项行业技术标准,为全球2G退网迁移提供了唯一切实可行的技术指引方针。

  当这家头部企业在2021年占据全球Cat.1bis芯片市场80%份额时,黄宇宁却选择了主动开放技术生态的反直觉道路。他联合中国联通等运营商成立4G Cat.1准入实验室,制定统一的模组认证标准,吸引超过10家芯片厂商、20家模组企业加入生态链。实现了从技术领先到标准共建的生态革命。“独木不成林,我们需要让整个行业站在Cat.1bis的基石商共同发展。”黄宇宁表示。这一策略迅速见效:共享充电宝、智能电表、冷链物流追踪器等终端形态爆发式增长,模组尺寸从4G Cat.4的30mm×40mm压缩至15mm×18mm,集成度提升40%。更关键的是,运营商无需新增基站即可实现网络平滑过渡,使Cat.1bis覆盖范围3年内扩展至全球130个国家。

  黄宇宁的创新方案不仅为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商业成功,也为整个物联网行业带来了深远的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一方面,4G Cat.1产品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物联网技术的升级换代,让陈旧的2G网络能够尽快退出历史舞台,降低了维护开销,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4G Cat.1在物联网领域实现了从零到一的突破,并迅速成长为规模超亿级的庞大市场。具体而言,2020年其市场出货量仅为数百万套;到了2021年,这一数字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翻了5倍,接近3000万套;而2022年,出货量更是攀升至近1亿套,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面对即将到来的价格战,黄宇宁团队已前瞻性地部署了第三代芯片V8855研发工作,目标直指“成本底线”。这款芯片将剥离冗余功能,通过架构创新实现极致性价比。

  “真正的技术革命不是替代,而是赋能。”黄宇宁强调。从破解30年技术僵局到重塑万亿市场格局,实践证明:在物联网的星辰大海中,精准的技术锚点比盲目的性能竞赛更能决定产业航向。当Cat.1bis技术成为事实上的物联网基础设施时,中国芯片企业正从跟随者转变为规则制定者。
责任编辑:王力
关键词阅读
相关资料
e-works
官方微信
掌上
信息化
编辑推荐
文章推荐
博客推荐
视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