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腾”是高机产业化的开始吗?
近日,中国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万亿次计算机在联想集团研制成功。按照2002年6月公布的全球高性能计算机500强排行榜,其实际运算速度可以排在第24位,是中国第一个实测速度超过万亿次的计算机产品。联想万亿次计算机的研制成功不仅意味着中国在高性能计算机技术上的突破,也意味着中国高性能计算机走上了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联想万亿次计算机机身总长14米,包含20个机柜、256个计算功能结点机、526个高性能至强处理器,其内存总容量为272GB,系统总硬盘空间为6TB。在研制过程中,联想掌握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包括高性能计算机的体系结构、分布式实时监控系统、机群系统管理软件、并行机群通信技术、机群系统性能优化技术等。
万亿次计算机,联想造与院所造的区别
主持人:前不久,联想推出万亿次计算机深腾1800,这不仅在高性能计算机技术领域是一项重要突破,而且也是联想首次介入高性能计算机研究领域,那么对联想而言,介入这样的高端市场对联想、对社会有什么作用和好处?
迟学斌:联想作为企业,介入高性能计算机领域在国内应该说是首开先例。之前大都是各个科研院所来支持搞高端的计算机,为什么呢?说白了主要原因不外乎有两个:一是这个领域应用面比较窄,不容易产业化,一个大的机器,可能它的用户就那么一个到两个。作为企业来讲,都希望流水线式的批量生产,而不希望只做一、两个,这样成本过高;二是这类项目运作的准备周期都较长,推出后续产品必须有很强的技术支持能力,所以一个小的企业,肯定是做不起这种事情的。从80年代初,国际市场一些做高性能计算机的小企业已经倒闭了不少,原因就是用户太少,没法去推广和普及。现在国际上这一领域里剩下的公司屈指可数,比如美国的IBM、康柏,日本的NEC等等,所以只有有财力支持的企业,才可能做成这件事情。我觉得,联想这次推出深腾1800,一方面证明了自己的财力和技术能力,另一方面也推动了企业本身的技术的发展。
至于联想为什么能在短时间使该项目商业运作成功,我觉得应该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厚积薄发,技术有了一定的积累;另外,就是现在比较成熟的条件,比如计算机的芯片比较通用,集成化也比较好,还有系统软件等都能够拿到现成的产品。应该说我国计算机整体的发展,使得这件事情能够成功。
乔松:在国外做高性能计算机的企业确实因为竞争关系导致了“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这是经济规律,很多小公司已经不复存在了。但是,我们也注意到一个现象,这一领域实际被少数的大公司所垄断。深腾1800在全球高性能计算机500强中可排在第24位,前23位里面有相当一部分机器是IBM做的。这些机器在很多领域里面还都是有需求的,我不是说每个客户都需要一万亿次,或者是两万亿次计算能力的计算机,但是有很多高性能计算机的需求,可能这个要一个八千亿次的机器,那个要一个五千亿次的机器。它的应用领域是很广的,比如气象预报、石油勘探、DNA与蛋白质计算、汽车碰撞模拟,武器爆炸模拟等等;另外就是事务处理方面,商业计算也有这样的需求,比如说数据仓库,数据挖掘,包括一些Email都可以用这个机器。所以,社会对这种高性能计算机的需求还是有相当数量的。
原来科研院所研发高性能计算机,方式是接国家下达的任务,然后按照国家研究的需要做一台机器,这实际上主要是面向科研的一种机制。我们现在做这个机器的出发点是不一样的,我们是要面向用户需求去做技术,去做产品,所以最后的结果就不一样了,也就是说你用户要什么,你说要多少亿次的计算能力,要这个机器在哪些方面强——在网络方面,在计算能力方面,或是在存储方面等等。你可以把需求给我们,我们这套技术能够很快地按照用户的需求把这个机器给开发出来,这个是做产品的一个机制,我们的产品只有做到这样,才能说我们的产品做成功了。其实,联想早在1999年就已经吸引了很多的尖端的科研人才,开始了高性能计算机项目的研究,正是由于这些技术上的积累,联想的万亿次机才能最终实现目前的这种产品化和工程化。
联想对于在服务器领域发展的市场前景非常看好。说中国服务器市场到底有多大?我认为,中国IA服务器的市场今年有90亿,国内企业包括联想、方正、浪潮等已经在竞争中有了一定的市场地位,但是,另外还有90亿在高端服务器市场,近几年基本上就是国外厂商,像惠普、IBM、SGI、NEC等公司垄断。而这些机器的用户都是咱们国家关键的运营部门,他们用的这些机器性能是不是完全能够达到他们的要求,现在只能是能买到什么,就用什么了。联想现在掌握了这个技术以后,就具备了能力在高性能服务器市场和国外的公司竞争,我觉得这对于改变以往的竞争格局,改变中国用户对高性能计算机技术的使用的要求,有很大的影响。
最尖端技术并不一定最赚钱
主持人:国外公司在高性能计算机领域已经发展了这么多年,而联想1999年才开始着手进行研究,毕竟时间不长,在技术档次上肯定会有一定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下,联想凭什么能跟国外的公司来争夺这个市场呢?
乔松:我们承认,技术上比国外的厂商肯定是有差距,要不然我们怎么在全球排第24呢?现在对高性能计算机核心技术的掌握,包括芯片技术,体系结构技术等等确实是掌握在外国厂商的手里。按现在价值链的分工,也不是说一家公司能把所有的技术全掌握,其实国外像IBM这样的公司也只是掌握了其中的一些环节,只不过它比我们掌握的环节可能更多一些,掌握的技术更深一些,所以它能够造出更快的机器。其实他们做在机器里面很多的零件,包括软件和硬件,也是从其他的地方买来组合在一起。
联想为什么能够跟国外这些公司竞争?第一是联想长期以来的最大优势———对用户的需求掌握,我们能够按照用户的需求去设计产品。第二,作为一个中国企业,联想在整个的产品成本上也有优势。我们的产品,在性能价格比上比国外的公司更高。第三,我们之所以说这次是一个产品运作,就因为这个项目不仅包括了产品硬件本身,还包括了产品的将来应用软件的配套以及未来长期的运营的服务。联想对于PC机一直是这样运作,对于大机器更会这样,像将来我们对高性能计算机在应用软件的优化、移植、测试、选型方面的支持,运营服务方面的支持,我们会更贴近客户,在这方面的成本也会比国外的厂商明显低。
迟学斌:怎么能让更多客户把高性能服务器应用得更好,我觉得联想是需要花更多功夫的。因为计算机研究里,现在最难做的还是在应用上,比如在应用软件方面就我们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欠缺。现在国产的计算机,我们国内厂商都能拿到最好的CPU,所以做出来的计算机在速度上不慢,但是我们的应用与国外厂商比确实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对于联想高性能服务器事业部,在做应用方面是不是能够给予客户更多的支持,真正满足不同行业客户的需求,才是整个推广使用这样高端计算机的根本。现在联想把机器做出来,刚是相当于人的骨头有了,上面还必须要有血液、皮肤等其他的一些东西,然后才能称为一个完整的人,联想介入高性能计算机领域也是这样,不光是做出计算机,应用的研究我觉得联想后面可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主持人:利润是每个企业都要追求的目标,我听说深腾1800通过招标卖给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所只有440万元,而联想投入该项目的人力、物力加在一起怎么也得超过这个数字,做这种“赔本赚吆喝”的生意对联想来说到底意义何在?
乔松:具体的这台机器是什么样的成本,我们跟用户有协议,不对外透露,因此有关这方面的猜测和说法,我不评论。至于联想高性能服务器项目是不是“赔本赚吆喝”,我觉得关键是看怎么算这个账,这个市场今年有90亿,联想从1999年就开始投入,现在联想万亿次机已经有了第一个用户,不久就会签第二个用户,任何的企业没有投入哪有产出呢?投入和产出到底合适不合适,我觉得还是需要从长期的更大的范围来计算。联想要实现既定的战略,就一定要向技术方面去转型,就要坚决进行人员和资金的投入。这个决心联想是有的。而且我们也坚信它一定能给联想带来长期的回报。
主持人:你们怎么看待高性能计算机技术的商业运用和经济价值?联想从事高科技产品的研发所寻找的商业利润点在哪里?
乔松:说到商业利润点,我认为关键要看发展出来的这项技术,到底是能被哪些产品所用。今天联想发展高性能服务器的时候所积累的一些技术,实际上已经被用于我们比较低端的IA服务器的市场,比如,今年年初我们宣布的万泉慧眼服务器的智能监控系统,这个技术就是我们对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研究过程中的成果。自有知识产权的技术就是一项资本,它能给IA服务器带来附加值,从而获得很好的利润,类似这些其实就是源于高性能计算机技术的投入。再比如说联想现在通过进入这样的一个领域,提高了自己的技术形象,对于联想品牌价值都是一个提升,联想再卖手机、家用电脑的时候,会得到客户更大的信任,能够吸引更多购买的机会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不能忽略的。这种技术的商业价值无法估量。
迟学斌:联想介入高性能计算机技术领域赚钱应该是肯定的,但会不会在这一项生意上马上就赚钱,这是另外一回事情。据我所知,即使像IBM卖的大型机,它也不见得每次都赚钱,比如说他卖给国内一些研究所就不能赚钱,因为贵了这些研究所买不起。有些时候,IBM公司也可能亏血本去做某一笔买卖,为什么呢?是市场的需要,他需要先把这个产品打到这个市场里来。所以说在国内高端计算机每台都赚钱,不太可能,因为他的用户群体很大部分还都是在研究部门。企业做生意亏赚要从全局考虑,像IBM每年都这么赚钱,就是因为你信誉有了,你产品的技术含量水平放在那儿,你的利润自然会来。
主持人:一般认为,越高端的技术,利润应该越大,因为你的技术别人做不到,“独此一家”,你就是市场的老大。
迟学斌:这样的技术可能会有很高利润,但前提是这种技术必须到没有它就不行的程度。计算机作为科学研究工具来讲,如果我原来用的每秒几亿次速度都不到的计算机,就可以工作,现在我升级到了用每秒几万亿次速度的机器去工作,它只能说是锦上添花,但作为科学研究本身来讲,它不是必需的,可以肯定的是对于差别很大的两种计算机,考虑到自己兜里的有限资金,客户只会选择性价比合适的产品。
乔松:从企业角度来说,你说的理论上肯定是对的,越是高技术的产品,它的门槛越高,参与竞争的人越少,你可能取得的利润就越高。但是绝对不能拿某一个特殊的时期,某一个特殊的客户的利润去做比较,市场是不停变化的,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市场策略,仅从价格或者短期利润上比较企业的产品其实意义并不大。
主持人:因为深腾1800的价格问题,业内有些人对联想高性能计算机的科技含量有所质疑,而且联想一般给人的感觉是销售见长,这次令人有了一番新的感觉。
乔松:高性能计算机的整合方式有很多,联想做了一种特殊的结构,这个结构并不是传统的方式,它有没有科技含量我觉得关键是看这个机器能达到什么性能,这是一个根本,至于通过什么技术路线达到,我想各有各的招儿,有些人光凭臆测,暗示联想采用的是某某结构,所以没有技术,这是毫无根据的。我们请了这么多的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对这台机器进行了几天的测试、分析,最后得出来的一个鉴定的意见,还有这么多的领导,看完后的批示,这是不是权威,应该自有公论。
主持人:如果现在有一个客户可能需要比现在万亿次计算机技术要求更高的产品,联想现在会不会还来做这个事情?
乔松:从事高科技领域研究的人,往更高的技术境界迈进是每个人都希望的,但是联想毕竟和科研院所有一点的区别,就是我们要看这项技术有没有很高的市场前景,如果这个技术含量很高,但是没有市场前景,作为企业肯定不会做。因为我们能做的事毕竟还是很有限的,企业的选择永远是向那种投资回报率最大的地方去投入,但投资回报不仅着眼于当前,更要着眼于长远。
企业介入高科技研发的契机
主持人:在国外,大企业介入国家科研项目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像IBM、微软这样一些企业,他们每年在这方面的研发经费都在几十亿美元以上,而且国家的一些科研项目也会委托企业来做,这样对于带动企业技术实力的提高,增强这些企业的竞争力,扩大它们产品的市场也都很有好处。甚至像波音、休斯这样的公司还通过介入国家科研项目最终做大做强,可以说企业是很多国家发展科研的一个非常主要的力量,对于国家和企业是一种双赢。
而我国以往一直是专业科研机构担当着这类任务,虽然科研成果也非常显著,但成果往往很难转化为社会化产品,这种可能的社会资源的浪费,我们在这次联想投标高性能计算机研发事件中看到了很好的解决办法。那么,你们认为通过什么样的机制才能更好地鼓励更多企业真正参与到这种高尖端的科研项目中?
乔松:其实咱们国家的科技体制改革里面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让企业去参与高技术的研究,强调高技术能够向产品转化,实际上这也是科技部、科学院一直在推进的事。现在国家确实有了一些鼓励政策,比如大部分科研项目的做法已经是国家投入一部分资金,承接项目的科研机构,或者企业,自己再配套另一部分的资金。国家支付一部分的资金,主要是体现了一个导向性的作用,而企业配套性的资金体现了一个企业对这个技术方向,或者对这个产品的市场的认可,我觉得两者能够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这种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益肯定是最高的。随着中国企业的科技研发能力的增强,企业行为介入国家科研项目也将会越来越普遍,包括现在国家的一些研究院所也跟以前不一样了,它们中不少同样也很有市场意识,也开始注重技术的产品化,中国的科研体制正在往一个非常好的方向转变,这样的环境未来肯定会越来越适宜更多科研成果的产生。
迟学斌:现在,国家对于计算机研究的支持是至少1:1的配套经费,研究承接机构也要考虑与国家共同承担风险,这些我想都是国家对于社会资源有效利用的一种控制手段。其实在国外,企业介入科研项目一直是如此,国家的投入也并不是直接给企业,大部分还是国家某些机构有了需求,向国家申请一笔资金,说明要买什么机器,花多少钱,再由企业定制卖给这些机构,企业再尖端的技术研发,国家也不能直接投钱。这就是企业介入搞的研究与纯粹国家搞的研究的不同点,企业更侧重于他所研制的产品应该为企业下一代产品,或者是再下一代的产品去服务。国家搞的就不一样了,可能着眼在百年之后的东西,所以目光会放得很远很远,可能跟市场脱节就会比较大。不过,我们也已看到,目前国家863的一些项目,都在鼓励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同去申请,这种企业行为的直接参与,相信能够使科研成果的转化更快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