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称,目前我国已有一批工艺技术达到国际水平:一是2002年高炉喷煤比125公斤/吨,超过国际105公斤/吨的平均水平,接近日本130公斤/吨的水平。二是2003年上半年重点统计大中型钢铁企业(占全国产钢量85%以上)连铸比为96.36%,超过国际89.70%的平均水平。三是溅渣护炉技术在95.2%的转炉上普遍应用,一批大、中、小转炉炉龄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3年上半年全国平均转炉炉龄达到4468炉,高于国际平均水平。与此同时,我国一批技术经济指标在近年来有很大进步。它们是:入炉矿品位、入炉焦比、热装热送率、小型连轧比、综合成材率、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综合/可比能耗、吨钢新水耗量、外排废水量、厂区降尘量、二次能源(煤气)利用率等。这些指标的变化说明,中国冶金工业科技水平(反映在行业技术指标的变化)正在走强,“大而弱”的声音已经降调。我们应当以提高竞争力为目标,进一步提高冶金工业科技水平。
对于当前我国冶金工业科技进步的发展方向,翁宇庆认为应当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迅速推进信息/管理技术,在企业级上要推广应用ERP和综合营销信息化技术,在作业管理级要推进MES(制造执行系统)技术。二是在薄板坯连铸连轧流程迅速普及应用的情况下,应将其重点列为“提高质量、发展品种、占领市场”阶段。三是继续降低工序能耗,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这既是节能又是环保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方向。四是洁净钢生产(铁水预处理和炉外精炼的发展)应与连铸生产发展逐步适应。五是高效连铸和轧机日历作业率还要继续提高。六是炼铁系统(铁、烧、焦)是高炉一转炉流程降低成本和提高环境质量的瓶颈,目前现状和国际炼铁目标有相当的差距,要向渣量150~300公斤/吨、焦比240~300公斤/吨、喷煤250~300公斤/吨、风温1250℃~1300℃、寿命大于20年的21世纪国际先进目标努力。七是轧钢,特别是棒材轧制差距不小,除对轧钢尺寸、精度、表面质量重视以外,要在发展控轧控冷(TMCP)、强力轧制(低温临界点轧制)和超细晶轧制上下工夫。八是发展品种,提高质量,做到经济性与先进性的统一,这是市场的迫切要求。九是加快研制和引进新一代钢铁生产流程,包括熔融还原(HISmelt、Corex、Finex)和薄带连铸(Strip-Casting),迎接世界钢铁生产流程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