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国内众多传统行业都在寻找自动化解决方案,尤其是工业机器人需求量很大。
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国内众多传统行业都在寻找自动化解决方案,尤其是工业机器人需求量很大。本篇文章为雷锋网新智造频道智能工业机器人专题的其中一篇,对初创企业梅卡曼德的报道。梅卡曼德也是「新智造成长榜 2017」的报名企业,通过对创始人邵天兰的采访,了解了其针对物流和制造业提供的视觉分拣方案和最新融资情况。
六个月前,上午刚从德国落地北京的邵天兰,下午就和两个联合创始人在五道口开工了。五道口是创业圣地,但在他看来,五道口代表的“模式创新”已经是上一辈的事了,接下来“技术创新”要唱主角,在后人口红利的中国创造价值。他们想做的,是给工业机器人赋予智能。
极大的市场需求和不尽人意的供给
之所以要为“工业机器人赋予智能”,对机器人长久以来的极大的兴趣是关键,但此外邵天兰也向雷锋网展示了机器人的商业前景。
图1 中国的产业结构和人口年龄结构
通过考察中国的产业结构和人口年龄结构,他得出了两点结论:
制造业、物流业人力成本持续上升不可逆转
从中国人口年龄构成图中可以发现,20-30岁年龄区间将迎来人口大低谷,年轻劳动力的数量短短几年之后就会下降近四成。而传统制造业枯燥重复的劳动形式越来越难以吸引“从小没有吃过苦”的新一代年轻人,包括从农村来的年轻人。
制造业是中国根基,互联网、金融等产业不可能完全替代其社会作用
对互联网公司而言,上千人规模已经是很大的公司了,整个行业从业者不过一千六百余万。而仅中小型制造业企业就吸纳了十倍于互联网从业人数的就业,动辄数万人的大型制造业企业和物流企业更是就业大户。使用机器人技术,不但不会减少工作岗位,反而会由于整体成本的降低而将更多的工作留在国内。
“日本、德国、美国在机器人智能方面都早已起步,都想把就业抢回来”,邵天兰认为,“这场技术之争会深刻地影响世界的产业格局,中国没有退路”。工业机器人逐步替代人类干“苦力活”,这一趋势已经非常明朗,但当前工业机器人无论是研发,还是市场,却存在很多阻碍因素,比如:
-
产品本身价格逐步下降,但是系统集成成本仍然昂贵,中小型企业难以承担高昂的一次性投入;
-
-
机器人使用难度大,不具备技术能力的中小企业很难短时间掌握,使用成本高;
-
-
制造业之外,很多其他行业也都在寻找机器人替代人力的方案,但他们本身不具备技术能力;
-
-
国内企业核心技术的突破和掌握非常少。
极大的市场需求,不尽人意的市场供给,邵天兰认为这就是机会。
本文来源于互联网,e-works本着传播知识、有益学习和研究的目的进行的转载,为网友免费提供,并以尽力标明作者与出处,如有著作权人或出版方提出异议,本站将立即删除。如果您对文章转载有任何疑问请告之我们,以便我们及时纠正。联系方式:editor@e-works.net.cn tel:027-87592219/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