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works数字化企业网  »  新闻  »  业界动态  »  正文

工信部:中国制造需加强质量和品牌建设

2015年8月15日     来源:工信部科技司         
关键字:中国制造  

《中国制造2025》提出“质量为先”的基本方针,决定了质量和品牌要贯穿于建设制造强国的整个进程,要成为部署和落实各项任务的出发点和重要内容。

质量和品牌是中国制造

竞争新优势的重要内涵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质量和品牌已经成为制造业乃至国家核心竞争力的象征,代表着国家的信誉和形象。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促进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质量与品牌代表着产品满足顾客需求的程度,代表着市场竞争力。“质量为先”本质上是顾客需求为先、市场竞争力为先,体现了“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重要思想。

在新一轮全球产业化分工中,我国制造业面临着“双重挤压”。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使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重新重视发展实体经济,加速“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另一方面,受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汇率升值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低附加值产品出口的价格优势弱化,其他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快以更低的劳动力成本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我国以往那种以劳动力成本低,资源、能源消耗大,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比较优势难以为继。在这种形势下,我国要抢占制造业新一轮竞争制高点,必须重塑中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优势。从质量和品牌的竞争属性以及美国、德国、日本等世界主要制造强国的发展实践看,这一核心竞争优势的重要内涵是质量和品牌。

伴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无论是工业品、消费品还是国防装备,在产品功能特性、质量安全性、质量稳定性等方面的需求都在不断提高。同时,需求的个性化、多元化、品牌化特征也日趋明显。拉动和满足内需既是适应新常态的重要举措,也是制造强国的根基。质量和品牌建设与拉动内需形成良好互动,内需升级为质量和品牌建设提供内生动力,质量和品牌建设为扩大内需提供坚实保障。

新一轮科技革命为我国打造质量品牌竞争力提供了发展机遇。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渗透,推动关键领域技术持续突破、不断融合和加速应用,引发制造业发展理念、技术体系、制造模式和价值链的重大变革。智能、绿色、协同、服务等理念不断丰富制造业质量价值观;泛在连接、虚拟化技术、3D打印、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赋予质量和品牌发展新空间;智能制造、协同设计、个性化订制、精准供应链管理等生产组织形式也为质量和品牌建设提供了新手段。特别是,这些变化所带来的打破既有标准、技术和市场壁垒的机会,成为我国制造业质量和品牌创新突破的良好契机。

质量和品牌建设

任务重要而紧迫

“十二五”以来,我国制造业质量水平显著提升,一批知名品牌脱颖而出,质量和品牌竞争力持续增强,在满足国内需求和参与国际竞争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是产品质量水平稳步提升。原材料和装备类产品质量大幅提升。航天、发电、轨道交通等重大装备质量水平进入世界前列,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和建材等主要产品技术标准和实物质量已与国际水平接轨,工程机械、通用装备质量与可靠性水平不断提高,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消费类产品质量和档次明显提高,纺织、家电等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移动通信、基础软件等信息技术产品的主要功能和性能达到或接近国际同类产品水平。从国家监督抽查结果看,2011年~2014年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分别为87.5%,89.8%,88.9%,92.3%,质量水平整体呈现稳步上升趋势。二是质量管理水平明显提高。根据2013年所做调查,82.2%的通用设备企业和68%的食品企业获得了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企业质量损失率均值从2009年的2.79%降低为2.43%。工程机械产品平均无故障间隔时间(MTBF)普遍提高2~3倍,高档数控机床也提高了1.6倍以上。六西格玛管理、卓越绩效模式、精益生产等一批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在企业广泛应用,涌现出“质量问题双归零”、“日清日高”等一批源于我国企业的质量管理成功实践。“十二五”期间,全国超过200万名企业员工参加了质量和品牌培训教育,提高了企业质量和品牌管理水平。三是品牌影响力持续增强。在国内消费品市场,自主品牌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彩电、空调、冰箱、服装、家纺等产品都达到80%以上。丝绸、陶瓷等民族文化特点显著的产品占有绝对市场优势。在工业品市场,主要产品国内自给率不断提高。机械、精细化工等产品自给率都达到80%以上,乙烯自给率超过90%,钢铁产品的大部分品种自给率达到100%。在国际市场,自主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高铁、核电等产品已经成为中国制造的“国际品牌”,华为、中兴、海尔等一批自主品牌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品牌。企业品牌意识和品牌培育能力不断增强,4000多家企业建立品牌培育管理体系,一批企业实现了从代工制造向培育自主品牌的跨越。

尽管取得这些成绩,但受传统粗放型发展方式长期影响,我国工业质量和品牌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产品质量发展不均衡,部分产品质量档次不高,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突出体现在产品质量安全性、质量稳定性和质量一致性等方面。二是标准结构不合理,部分技术标准水平低、适用性差、贯彻实施不力,一些领域的产品标准、检测方法标准跟不上新产品研发的速度,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关键技术标准缺乏,难以满足质量品牌竞争发展的需要。三是品牌建设滞后,我国制造业自主品牌达到170万个,但存在品牌数量多、市场认可度较低的矛盾。与国际知名品牌相比,品牌附加值低、竞争力弱,顾客美誉度和忠诚度有待提高。四是企业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部分企业质量意识薄弱,质量信誉不高,质量和品牌管理系统性不强,效率不高。五是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尚不完善,部分产品质量检测能力不足,监督检查不到位,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损害了我国制造业质量形象和消费信心。六是基础能力建设投入不足。质量检测、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等质量基础能力滞后,一批影响质量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质量和品牌公共服务能力与企业的需求也存在明显差距。

在建设制造强国的进程中,质量和品牌建设任务重大,需要解决的问题依然很多。我们要加快步伐,紧紧围绕质量为先的战略主线,以增强企业质量提升和品牌培育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质量和品牌建设,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 

责任编辑:王阳
e-works
官方微信
掌上
信息化
编辑推荐
文章推荐
博客推荐
视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