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自实施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以来,已经减员约两万人,今后我们的科研人员队伍将进一步精简,争取压缩到两万多人的规模。”中科院秘书长施尔畏今天对本报记者表示。
今天在京举行的中科院2003年度工作会议上,施尔畏介绍,中科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5年来,加强创新队伍建设,顺利地实现了科技队伍的代际转移。目前中青年科学家已经成为科技创新队伍的主体。与此同时,5年间中科院的整体队伍一再压缩,1998年正式在编人员超过6.2万人,目前在岗聘任人员仅为4.5万人。
据了解,截至2002年底,中科院在岗聘任人员中,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约占50%,而45岁以下的科研人员约占总人数的75%。以研究生为主体的流动科研队伍迅速扩大,2002年,中科院在学的研究生总数达到2.3万人,比1998年增加了1倍。其中,博士研究生近1万人,在站博士后达1245人,访问学者192人。
近几年来,中科院全面改革了用人制度,从人事关系上变“单位人”为“社会人”。目前,中科院已实行全员聘用合同制,并全面推行人事代理制度。其岗位聘任制度的主要内容是:按需设岗、按岗聘任、择优上岗、开放竞争;把岗位聘任、项目聘任和流动人员相结合;分配制度呈现三元结构:基本工资、岗位津贴、绩效奖励。这些改革措施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也激活了中科院的创新人才队伍。
施尔畏说,建立人才队伍的动态流转和更新机制,是中科院实施新提出的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今后中科院将长期坚持“按需设岗、按岗聘任”和“岗位聘任人员与流动人员相结合”制度,根据整体布局调控创新岗位总量。积极参加社会保障体系,加大人员的更新力度。目前重点发展以研究生、项目聘用人员、客座研究人员为主的流动队伍,全院的流动队伍规模要逐步达到岗位聘任人员的2倍以上。
中科院“精兵简政”的直接动力,来自实施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以来不断地凝练科技创新目标。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中科院下属的研究所对原有学科和领域进行了全面梳理,进行了建院50多年来涉及面最广的科技布局和组织结构调整。目前中科院已经整合了一批同领域或地域的研究所,14个技术开发型研究单位转制为企业。全院具有法人地位的直属研究机构由1998年的119个减少为目前的94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