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培简介
1997年获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工学博士,2002年3月留美回国后,担任武汉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武汉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技术有限公司(e-works)董事、总经理。
他是我国年轻有为的制造业信息化建设专家和杰出的软件企业管理专家,第九届全国青联委员和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具有十年的制造业软件开发、营销和制造业软件企业管理经验。
曾荣获首届“全国软件十杰青年”提名奖,第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创新优秀奖,武汉市第四届“杰出青年科技创新奖”。
31岁的黄培博士既是武汉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又是武汉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技术有限公司(e-works)总经理。谈起加入WTO后的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建设,黄培博士旁征博引,娓娓道来。
他说,制造业是国民经济最重要的支柱产业,在工业化国家,约有1/4的人口从事制造业,约80%的物质财富来自制造业。在我国,已有800万家制造业企业,制造业工业总产值约占全国GDP的42.5%。
湖北、武汉加速构筑现代制造中心 加入WTO后,我国制造业企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提高市场反应速度,以最快的时间,最高的性能价格比,来提供能够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产品?答案就是应用信息技术。
黄培博士指出,制造业信息化是实现工业化的关键手段。国家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科技部已正式启动总投资8亿元的制造业信息化“十五”规划重大专项,并将带动各省市和企业总投入100亿元资金实施这一专项。
武汉市将“构建现代化制造工业基地,把武汉建设成为世界工厂”列入重大战略规划。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示范工程已被列为武汉市“十五”6个科技发展重大专项之首。今年,武汉市科技局已安排1300万科技三项经费,专项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湖北省、武汉市在国家科技部举行的制造业信息化重大专项评比中名列全国第三。
制造业企业迫切需要技术服务 制造业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黄培话锋一转说,对大多数制造业企业而言,由于存在需求不明、集成不了、实施不利、选型失误等问题,信息化工程的成功率往往并不高。
究其原因,一是信息化需求诊断不准确。由于企业信息化需求诊断大多是由软硬件产品供应商完成,而供应商是以销售其产品为目的,很难真正站在企业立场上公正“号脉”;二是没有建立起公正的、中立的产品评测标准和机制,企业对信息化软硬件产品和集成方案缺乏系统、实时的了解,在产品选型上缺乏必要的指导;三是制造企业信息化工程缺乏第三方监理,无法保证信息化工程能够在实施周期、实施效果和实施成本等方面真正达到制造企业的要求。
因此,制造业信息化成败的关键在于搭建制造业企业和信息化产品提供商、服务商之间的桥梁和协作平台,完善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服务体系。
今年4月,武汉市为推动制造业信息化工程而搭建了一个专业、中立、公正的技术服务实体———武汉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技术中心。中心的品牌是e-works,意即数字化企业和制造业信息化。该中心是我国第一家专业的第三方制造业信息化咨询服务机构,拥有经验丰富的专业咨询顾问及专家队伍,精通制造业企业的技术信息化,已为武锅、湖北恒隆集团、宜化集团等企业提供中立的第三方咨询服务,帮助企业用信息化提升核心竞争力。
中心建立的e-works中国制造业信息化门户网站,是我国规模最大、最有影响力的制造业信息化专业网站,目前,日访问量超过10万人次,总访量已经突破3000万,获得了国家科技部、信息产业部、湖北省、武汉市政府主管部门领导和国家863专家的高度评价。同时,e-works已开展了多场人气很旺的信息化高层论坛,观众达1500多人,深受制造业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好评。
黄培认为,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体制、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应选择的信息化解决方案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制造业企业会越来越多地通过咨询服务企业来获取和诊断自身的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再通过实施信息化工程和管理改革,来实现制造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因此,制造业企业与咨询服务企业合作,来制定个性化的信息化共体方案将成为企业信息化过程中一个关键内容。
信息技术应用的好坏,最大的难点在于管理方面和业务流程方面。因此,一个项目的实施过程,最大的障碍有时并不是来自于IT技术本身,而是来自于对自身管理问题的理解和对先进管理思想的消化,来自于对业务流程规范化和数据标准化的认识。咨询公司在指导企业进行业务流程改造,推行信息化工程方面将扮演重要角色。
制造业信息化投资的误区
作为制造业信息化方面的专家,黄培博士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许多企业在实施信息化方面存在的误区。
误区之一:完全立足自主开发。一些规模比较大的制造业企业,专门成立了开发队伍,自主开发软件。这种方式开发的软件优点是比较实用。但是由于做软件并不是制造业企业的主业,因此,在企业做软件开发的人员往往并不受重视,人员流动性较大,而且软件也不可能考虑企业长远需求和通用性。因此,从发展的趋势来看,制造业企业还是应该将IT方面的服务外包,由软件企业来为制造业企业服务,或者由企业的IT人员与软件公司协作,负责软件的实施和工程监理工作。
误区之二:盲目追求上档次,搞豪华版。不少效益比较好的企业,在信息化的投资方面,追求上档次,这本身无可厚非,但问题是完全采用高档软件,例如企业全面普及高端三维软件,是否能够普及;花费巨资在国外的PDM上开发一个CAPP系统是否值得;完全采用国外的大型ERP软件,是否能够消化吸收等。因此,在软件选型的问题上,还是应该从实际出发,从解决整个企业信息化的高度上,来进行分析,制定方案,把钱花在刀刃上。
误区之三:先实施,实施好了再付钱。有些制造业企业在实施信息化工程时,往往提出类似这样的苛刻条件。企业的想法当然很好,自己不承担风险,让软件公司单方面承担风险。但是,这种做法是不足取的。
有些实力不强的软件公司迫于竞争的压力,答应了制造业企业的类似要求。但是,软件公司赚不到钱,也怕制造业企业不付钱,不可能专心地、投入很大力量来实施。企业没有出钱,责任部门也不愿意花太多精力来配合,需求不可能准确地把握。这种做法不利于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工程的实施,更不利于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
本文出自:
湖北日报>>
WTO专刊 http://www.cnhubei.com/aa/ca1673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