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种迹象显示,IT前沿可能正在向一股总的潮流汇集,向“湿件”服务业升级。
湿件(Wetware)是指硬件、软件之外的人件(Peopleware)。这个词流行于Rudy Rucker1988年的科幻小说。原义是指模仿人的智慧程序,转义为人脑,现在推广到泛指F2F(面对面)服务,即直接面向社会关系的知本服务。IT经历硬件业、软件业的高潮后,正开始向“湿件”业发展。当前最热的SNS(社会化网络服务)、SaaS(软件服务化)等都属于这个范畴。
“湿件”服务业第一个方面是为“湿件”提供服务。这是另一种形式的“水泥加鼠标”,即技术网络加社会网络。以往的服务面向中间需求(技术需求),湿件服务业面向终端需求(社会需求)。SNS就是指为人际间直接交往(F2F)提供服务。现在社交网市场空前活跃。著名社交网站MySpace、Facebook的火爆不用说了,现在B2B社交也开始了,LinkedIn去年市场增长189%,已经被默多克盯上。
社会网络,学术上译为社会资本。一是指拉关系(特指公共关系),二是指建立信任(特指对陌生人)。这也是为人际网络服务的主要价值点。前些天遇见智客网的陈渡风,就跟他讲,中国的社交网,不光要拉关系,更重要的是建立低成本信任机制。“圈子”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替代契约,降低陌生人间的交易成本。王小东正在写本网络交往的书,我建议说,应该批判卢梭。卢梭认为交往前,先得缔结社会契约。工业时代是必要的,现在看来,成本太高。美国的交易费用占到GDP的45%,大多叫律师赚去搞了形式主义。互联网是替代社会契约的“零摩擦”形式,但必须有“圈子”的存在。“圈子”,或社区网络,就是一种制度创新。这是与提供技术性中间服务不同的,人是湿的(99%的水+1%的碳构成人体),为湿的东西服务,就要有湿的办法、湿的创新。
湿件服务业第二个方面,是用湿件的方式提供服务。它直接改变了信息产业的业态属性。信息产业有三个档次。最低档定位在硬件,把信息产业当作一种产品业,最典型是中国。国家统计局至今没有信息产业的明确划分,原因是如果按北美产业分类体系划分,信息产业部五六万亿元的产值(电子制造、通信制造)就“蒸发”进制造业,变成几乎没有产值了。第二个档次是定位在软件。例如印度明确将软件业作为独立业态。这一档又有高低之分,低的定位于产品业,例如中国提软件“制造业”,就是定位于产品;高的定位于服务业,如印度软件业一越超过日本,就是基于这种定位。SaaS是其中介于软件与湿件之间的形式。第三个档次是定位在湿件业,典型如印度。
我不久前到印度一看,不禁吃了一惊,印度已经根本不是我们错觉中的软件大国概念了,他的取向是B2B湿件服务业,目标是垄断全球办公服务业,把软件等低档工作打发到中俄非洲等地区。印度的意识比美国更为超前,跑到美国产业链上游去了。
湿件服务业的核心理念,我把它概括为“为社会资本提供知识资本服务”。社会资本是说服务对象,知识资本是说服务方式。知识资本准确说应叫知本,这是我和朋友在1999年9月出书首倡的概念。许多人都误解了。知本不是指资本,那是干的;知本的关键在于它是湿的,与人的活劳动不可分离。印度人发现,靠软件本身赚钱,那是有限的;用配置智慧资本的人来直接提供服务,才能创造机器创造不出来的价值。毕竟,“人是主语”。
(姜奇平 数字化产业研究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