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works数字化企业网  »  新闻  »  业界动态  »  正文

中国创新乏力技术对外依赖度超50%

2006年5月29日     来源:北京晨报         
关键字:信息化  自主创新  对外依赖  
中国如果想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要使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

    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昨天透露,目前我国技术对外依赖度已超过50%,也就是说一半以上的技术必须从国外引进。他认为,中国如果想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要使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

    在昨天召开的科博会“中国高新企业发展国际论坛”上,成思危指出,现在科技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只有30%左右,一半以上的技术要靠引进,只有万分之三的国内企业真正具有自主的知识产权。

    与成思危的观点相应和,科技部副部长尚勇昨天在“坚持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论坛”上表示,我国要达到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必须跨过“科技进步贡献率要超过60%、对外技术的依赖度降到30%以下”两个硬指标。

    硬指标的根源是海外科技强国的强势。有数据显示,跻身“世界创新型国家”行列的有20多个国家,它们的科研发展经费占GDP的比重都在2%以上,技术对外依赖度都在30%以下,所拥有的发明专利占世界总量的99%。

    科技创新乏力的代价就是高昂的发展成本。

    中国科协副主席邓楠日前透露,由于没有核心技术,国内企业不得不将每部国产手机售价的20%、计算机售价的30%、数控机床售价的20%到40%支付给国外专利持有者。

    成思危的观点是,中国今后首先要在制度上变革,真正使企业引导创新并承担主要投入,同时承担创新的风险和享受它的收益。“长期以来,我们研究和开发的模式基本上是前苏联的模式,即所谓‘科学推动’的模式。也就是说,我们的创新主要是靠研究院所、高等院校、科技人员搞的发明和成果,然后找企业去应用实践,最后取得成效,”成思危认为,“如果想使企业成为创新主体的话,恐怕要将‘科学推动’的模式转变为‘需求拉动’的模式。”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的科技成果大概有3万项,但转化成产品的不到20%,而真正形成产业的恐怕不到5%。“建设创新型国家不是一个时髦的口号,也不是一场迅猛的运动,是需要我们长期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成思危说。

责任编辑:况长进
e-works
官方微信
掌上
信息化
编辑推荐
文章推荐
博客推荐
视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