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黑龙江省,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尝到了信息化改造的甜头。据黑龙江省信息产业厅副厅长孙珅介绍,自2000年以来,黑龙江省加大了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政府累计投入近3亿元,各企业投入近7亿元。通过典型示范,带动了更多企业加入信息化建设行列。那么,信息化是如何使传统企业重新焕发活力的呢?
蓝艺的新生———信息化助推跨越式发展
“16年前,我们企业还是一家濒临破产的小地毯厂。”8月3日,黑龙江省蓝艺地毯集团(简称蓝艺)总经理孙宝库回忆说。“当时,我们分析了企业陷入困境的原因,由于我们企业地处偏远的木兰县,交通不便,与外界沟通困难,所以很少有客户愿意到我们这里来洽谈、订货。信息的闭塞也使我们缺乏先进的经营管理手段,造成产品设计周期长,经营成本高”。
1996年,孙宝库有机会赴德国参加汉诺威博览会,在那里他感受到了电脑辅助设计、计算机财务管理以及互联网的神奇作用。“企业振兴的希望就在这里!”孙宝库下定决心,“就是砸锅卖铁也得把它引进来!”回国后,孙宝库紧锣密鼓地张罗引进信息技术。1997年,蓝艺在国内地毯行业中第一个引入财务电算化,实现了对资金的精细化管理。1998年,蓝艺与科研机构合作研制了国内第一套地毯图案CAD系统,设计人员全部采用电脑操作,有效提高了设计速度和质量,过去一个月的工作量现在只需2天至3天;1999年,集团又建立了蓝艺网站,实现了在网上直接传递设计图案、采购和销售订单,直接与客户沟通,提高了客户满意度和市场反应速度,降低了生产经营成本。
蓝艺利用信息技术,构建电子商务平台,通过网络实现了与外界设计方案的沟通和商务合同的传递,把地毯销售到俄罗斯、阿联酋、墨西哥、美国等30多个国家,去年的出口额比过去翻了一番,经济效益大幅度提升。信息化使蓝艺获得了新生。
鸡西矿业集团的变革———信息化促成新物流管理
鸡西矿业集团物资供应公司负责集团所属的13家大型煤矿生产物资的采购、仓储、供应和管理,采购额高达3.5亿元。最初鸡西地区有近千家各种背景的物资供应“公司”、“商店”、“经销部”,一批批有用无用、质次价高的物资通过各种渠道充斥着局、矿两级库房,高达2.6亿元的库存物资合格使用率仅有30%,吨煤材料费高达47元。
为了扭转物资采购和管理的混乱局面,物资公司于2002年5月在强化制度约束的基础上,应用信息技术搭建物流管理信息平台,建立了招投标、采购、销售、库存和财务等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集成。物资公司从实施信息化至今,只投资了90万元,却取得了显著效果:2002年两次采购招标,中标价格比计划价格分别低了32%和40%;库存资金占用由2.6亿元降到1.7亿元;吨煤材料费由47元降低到20元,按集团公司年产原煤900万吨计算,节约资金2亿多元。
哈飞的强健———信息化搭建国际合作平台
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简称哈飞)过去是生产单一军品的企业,现已发展成为生产汽车、飞机和机电产品等多元化的大型企业集团。加强国际合作是哈飞重要的强身之道,信息化为此搭建了平台。
上世纪90年代初,哈飞为加强与法国、新加坡在轻型直升机研制上的合作,全面引进了法国达索公司的三维设计软件、美国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辅助工程软件,实现了哈飞信息化由被动建设向主动出击的转变。
目前,哈飞的信息化建设已达到了较高水平,取得了明显效果:应用CAD/CAM/CAE及网络技术,与外国公司联合研制新品,提高了新品研发的速度和水平;应用企业资源计划(ERP)管理软件,增强了市场应变能力,缩短了生产计划周期,计划下达准确率达98%,加班工时减少32%,劳动生产率提高5.5%;实施计算机管理,每年降低采购费用2000万元,在制品库存减少25%,汽车单车生产成本降低11%;改变了信息的手工传递方式,实现了信息的及时、准确和共享,为科学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实现信息技术应用与国际合作企业的同步升级,取得了参与国际合作的“通行证”,增强了国际竞争力。
由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等部门组成的调研组对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东北老工业基地问题进行专题调研后,得出这样的结论:坚持走新兴工业化道路,在社会经济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以企业信息化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推动传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改造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必然途径。在调查中,记者发现,目前企业信息化进程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有的企业贪大求洋,对风险认识不足,盲目引进不适用的信息技术,导致宝贵的资金打了水漂;有的企业缺乏信息共享的意识,仍然热衷于搞小而全,导致资源的浪费。因此,我国企业仍需加强合作,整合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