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works数字化企业网  »  新闻  »  软件动态  »  正文

浪潮通软海外上市启动 孙丕恕图谋全民营化

2003/1/24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王枫  分享
    近日,记者获悉,浪潮集团通用软件有限公司(简称浪潮通软)正努力引进国际资本,计划今年5、6月份到香港主板上市,这将成为浪潮系的第3家上市公司。
    据通软内部知情人士透露,浪潮通软首选方案是直接到香港上市,但上市的名号尚未 选定,可能是“浪潮国际”,也可能是“浪潮通软”,这两个名称都已经完成了注册,上市时只需把现在通软的业务装进去即可。
    早在2000年4月,浪潮信息在深交所成功上市,打响了浪潮集团进军资本市场的第一枪,第一条资本输血通道顺利建成。同年8月,浪潮旗下的齐鲁软件悄然收购上市公司泰山旅游,同时更名为“齐鲁软件”,不久又改为“浪潮软件”。
    浪潮信息,主要集中了浪潮集团的硬件资产和技术,将来向硬件服务商发展;浪潮软件重点做软件业务。
    暗思海外上市浪潮通软副总裁胡海根说:“通软肯定要在香港上市。通软并不缺钱,在香港上市主要是为了提高浪潮在国际舞台上的知名度。”
    “之所以没有考虑上深沪证券市场,主要是浪潮集团旗下已经有浪潮信息和浪潮软件两家上市公司,并且都有很好的再融资能力,通软再在内地上市基本上没有多大意义。”
    在海外上市,不但能为通软打造一个融资的国际平台,为浪潮集团的产品走出国门打通一个“出海口”。胡海根坦言,更为重要的是,浪潮集团想借通软海外上市完成“图谋”已久的产权改革。
    “到时候,期权、经营层持股都将不是问题。现在公司的名字已经在香港注册完毕,上市事宜基本完成,只是现在港股低迷,还不是新股发行的最好时机。”胡海根说,合适的时机应该在2003年5、6月份左右。
    实际上,浪潮集团在香港早就有一家实实在在的公司——香港浪潮,该公司主要从事IT硬件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去年销售额约7000万美元。
    据浪潮集团的有关人士透露,不排除将香港浪潮在香港创业板上市,然后由香港浪潮回购浪潮通软的股份,从而实现通软间接上市的目的。这样做的好处很明显:“可以避免通软直接上市所需的繁杂审批手续,如果这样,上市公司的名字可能就叫‘香港浪潮’。”
    据了解,浪潮通软的定向募集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包括许多国际知名IT公司在内的战略投资者都有认购意向,目前还处于筛选阶段,山东最大的风险投资公司鲁信控股也将作为战略投资者成为通软上市后的新股东。胡海根说,上市时,可能要募集到8000万元到1个亿的资金。
    早在2001年9月,浪潮集团总裁孙丕恕就浪潮通软增资事宜指出:“通软通过海外上市其关键目的不在于融资,而是建立起一个以员工持股和期权为主的激励机制。”
    对于上市的主承销商,浪潮方面三缄其口,不肯透露一丝信息。有消息说,易凯网络资本公司担任了通软海外上市的顾问。此前,通软收购物流管理软件供应商杰合伟业公司时易凯曾出面协助。易凯公司已经成功地为包括联想、亚信、新浪、万通在内的众多企业提供了专业投行服务。业内人士认为,以易凯的经验运作,在通软海外上市运作能力上应该没有问题。
    产权改革谋民营浪潮通软是由浪潮集团以及公司内部职工共同投资成立的股份制软件企业,从成立第一天起便推行员工持股,也是老牌国企浪潮集团产权改革的一块试验田。
    据记者了解,浪潮通软的前身是1992年10月成立的浪潮集团软件系统工程公司,当时浪潮集团投入若干设备及10余万元现金,折合40万元人民币,在创始人王虎的带领下,浪潮通软开始起步。通软最早成立时是浪潮的独资公司,1994年初,通软作为浪潮集团的改革试点,进行股份制改革,引入职工股。当时浪潮集团投入40万元,职工参股34万元人民币,并更名为浪潮集团山东通用软件有限公司。现在,浪潮通软目前员工已近500人,在国内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供应商中位列前三甲,按国际风险投资的估值,其公司当今价值约有1.06亿人民币。
    职工入股是浪潮资本运作最初的尝试,这也使浪潮集团对资本运作的作用有了深刻的认识,启发了浪潮以后的资本运作新思想。
    “浪潮不存在其它大的问题,关键就是一个激励机制。靠分红肯定是分不出百万富翁的。”在孙丕恕看来,国内的IT公司,除了联想,不管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其机制并没有很大的区别。
    目前,浪潮通软60%多的股份由浪潮员工个人持有。据浪潮的内部员工透露,借山东国企重组战略的东风,下一步浪潮通软的国有股份将有望向内部职工变卖,实现浪潮通软的全民营化。
    效法“裕兴”模式其实,早在通软的王虎时代(在2001年因通软股权变更王虎离职),为了吸引国际资本从而在海外上市,浪潮通软就效法在香港上市的金蝶和裕兴模式,开始在公司的股权结构上动起了手术。那时,具有MichaelDell(戴尔公司创始人、现任总裁)和PaulAlan(微软公司创始人之一)个人资产背景的国际资本风险投资差一点就进入通软,资金总额是550万美元。与此同时,全球著名的ING霸菱投资银行也十分看好通软的增长性,愿意以550万美元换取通软30%的股权。然而,随着股权的频繁变更,时间已经掩埋了一切,现在通软内部尚没有一点外资的成分。
    为了完成海外上市的夙愿,浪潮通软在开曼群岛注册了一家公司,因为其股权需要有境外投资资格的公司持有,浪潮集团就把浪潮通软的股权转到浪潮信息的香港公司(即香港浪潮),现在的山东浪潮通软公司是注册在开曼这家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尽管近年香港创业板一直处在风雨飘摇之中,但对内地许多IT企业来说,仍然心驰神往。已经有北大青鸟、深圳金蝶两家软件公司成功登陆香港创业板,这两家公司的股票由于有实质业绩支撑,在创业板上市公司中还属强势股。
    从浪潮通软企业自身来讲,选择海外上市,胡海根认为这是公司长远发展的考虑。内地市场的高市盈率、高估值对浪潮通软都是极大的诱惑,但董事会包括浪潮集团本身,研究这件事时都一致认为,通软内地上市可能性比海外上市容易得多,海外上市压力大得多,但着眼于浪潮集团长远发展,每个企业都要走国际化的发展道路。
    分析人士认为,如果此次通软冠名“浪潮国际”或者“香港浪潮”成行香港股市,随着战略投资者的引进,员工股权得以落实到位,浪潮集团产权改革也将水落石出。
    等到通软在香港上市时,浪潮还有一个更大的野心:先把员工股都转到这家海外上市公司,可以实现“在一个层面持股”,又可以实施期权,最后再通过业务重组,实现浪潮集团优势资产的上市,届时整个浪潮集团的员工和股民将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这也与2002年5月山东政府有关部门带着浪潮集团,赴港招商并与向外资转让股份的提议不谋而合。
    
    
责任编辑:木军
编辑推荐
文章推荐
博客推荐
视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