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works数字化企业网  »  新闻  »  软件动态  »  正文

金蝶软件国际化之路 徐少春称依赖三对翅膀

2004/4/18    来源:经济观察报    分享

    如果不以1998年4月吸引来自IDG的风险投资为起点,徐少春“金蝶软件的国际化之路”与国内软件业同行相比还是先行了一步——2001年,金蝶国际登陆香港创业板。即使金蝶IPO募得的9000多万港币与稍后在上海A股市场上市的老对手用友软件一举融资9亿元人民币相比仍不可同日而语,但徐少春始终坚持金蝶在港上市的选择是正确的,“选择香港上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股东IDG的退出问题’,但看重香港资本市场的另一个原由是,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位置能够为主要业务在中国大陆的金蝶带来国际化的管理制度、国际化的投资人和国际化的市场。”

    就3月在香港发布金蝶国际新LOGO,徐少春承认,“以新闻传播效果来看,在北京发布新LOGO肯定要比香港好,但金蝶作为一家香港上市公司,更换标识的目的就是推动国际市场,而香港是金蝶国际化的桥头堡,在这里发布更有利于投资人了解金蝶。”

    品牌国际化

    据金蝶的员工称,年过四十的徐少春决心重拾英语时先是请了老师到家里教,后来感觉不对路,还是报名到《特区报》的英语培训班跟大班上课,“一个人上课,没有激励和竞争的味道。”换品牌其实更多地体现了这种竞争意识。

    当金蝶2001年上市的时候,环顾四周,徐少春的感受是脱胎于内地民营企业的金蝶“分量太轻”,这种被轻视的滋味不是在业内素有“徐火焰”之称的徐少春所能容忍的。当时,他就有意更换金蝶标识。最终选择在2004年更换新标识,是因为“2004年之前,金蝶的国际化主要靠资本驱动,2004年是金蝶面向海外市场、以国际化产品为核心的新十年的起点,现在发布寓意国际化的新标识更有实际意义。”

    在创业板上市三年来,金蝶在业务、产品、资本以及深层次的公司文化上都有了切实的国际化改变。更换企业标识的同时,徐少春还把公司亚太区总部的香港办公室迁至位于香港湾仔会展中心对面的中环中心。在这个刚刚装修完毕、许多格子间还空着的办公区内,近三十人的团队承担的任务“不是接外包单,而是卖产品,是卖‘金蝶品牌’的产品”。

    资本国际化

    随着宝源投资管理(新加坡)有限公司(Schroder Investment Management Singapore Limited)在联交所披露,通过在二级市场吸纳、持有2207.2万股金蝶股份,金蝶的“资本国际化”又有了新的含义。市场人士分析,宝源通过公开市场购入金蝶超过5%股票、成为金蝶重要股东,“结束了以前极少有国际基金或者投行专门研究中国软件产业及其未来价值的历史。”

    在2月份先后于新加坡举行了面向国际机构投资者的路演、参加德意志银行“中国概念”高峰会后,徐少春对于香港资本市场有了更充足的信心,“我们去年一年见了200多个机构投资人,这之前他们甚至不知道中国的软件业,我们的路演很好地宣传了金蝶品牌。”宝源案例是对矢志不渝追求国际化的徐少春最好的回报。

    产品国际化

    金蝶2003年财报显示,全年实现营业额为人民币3.65亿元,较上年增加24.1%,其中81%来自软件License销售、1%是硬件、18%是服务。金蝶的目标是在2010年进入国际软件业排名的前十位。来自国际市场的收入在2005-2006年占到总收入的10%,2010年占到25-30%。而且是以自有品牌的软件为主——“我们始终认为,外包在软件企业发展的历程上能够起到推动作用,但它是整个软件产业链的最低端,金蝶的目标是做高端的核心产品研发。”

    培养这种国际竞争力,徐少春称,不排除未来在海外市场“通过购并的方式拓展。合适的目标通过三个指标来衡量:行业内与金蝶有业务互补性,在某一项技术上具有无法复制的优势,有助于金蝶拓展国际市场。”

    而未来的竞争必然是厂商之间核心竞争能力的较量,软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产品。金蝶国际化的成败取决于是否能拥有国际化的产品,从最新发布的管理软件旗舰产品K/3的多语言版产品,或许可以看到一些迹象。

责任编辑:施南
编辑推荐
文章推荐
博客推荐
视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