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works数字化企业网  »  新闻  »  资讯  »  正文

“逆全球化”与美国“制造业回流”问题

2020年4月23日     来源:小唐漫笔        作者:小唐       
关键字:逆全球化  制造业回流  
1、逆全球化问题
 
       什么是“全球化”?为什么近两年,“逆全球化”潮流兴起,美国开始鼓励“制造业回流”,最近疫情期间又再次提出“回流战略”,这是怎么回事?
 
       “全球化”就是全球化分工,这必然会带来效率的提升、成本的下降,大家互通有无,可以按更低的价格,买到各自需要的东西。
 
       全球化是好事,可以使所有人获益。为什么“逆全球化”?
 
       说明出现了额外的问题:
 
       (1)全球化合作中,利益分配出现矛盾,即认为没有获得足够好处;
 
       (2)全球化让部分国家感到失去“安全感”或“独立性”。
 
       欧美曾一直是全球化的鼓吹者,早年中国也曾主动隔离世界之外,是为了保护自我发展的“独立性”。后来,中国认为可以从全球化中获益,才积极参与并逐步成为“全球化”的旗手。
 
       逆全球化的兴起,不是为了反对全球化本身,而是出于保护自身特殊利益的考虑。我认为,从美国而言,逆全球化的核心原因是:
 
       相对国外,中国税收比例偏高,美国担心越推行全球化,中国政府越有钱,越有实力“补贴”和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中国在一般制造产业链上,已具优势,如果再拿下高端制造业,美国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美国怕的是这个。
 
2、制造业“回流”问题
 
       美国制造业“全面回流”,会实现么?
 
       我感觉不会。
 
       美国重塑产业链代价太高,技术工人缺乏,如果企业回迁会导致生产成本过高,没有竞争力,所以宏观上不会出现全面回流的现象。
 
       由于这次“防疫”,让美国再次感觉被动,美国更可能采取以下策略:
 
       (1)从行业选择上,美国只会把一小部分特殊产业,往回搬。例如,涉及卫生应急,或有特殊价值的厂,往回搬,包括在美国开设一批口罩厂、安全物资厂等。
 
       (2)从搬迁比例上,在中国外地区包括美国,设置部分备用厂,倒很有可能:也就是“鸡蛋多放几个篮子里”,美国在投资中国的同时,也在其他国家包括美国,设部分重复的生产线。平时,还是以中国为主,但出问题的时候,有个备用。
 
       具体来说,即以10倍的价格,以类似“政府补贴”的方式,建部分重要物资生产的“备用厂”。采取类似于90%从中国进口,10%自产(或10%投资中国外地区生产)的方式。因为成本极高,只能规模很小,仅作备用。
 
       然而,由于中国疫情控制的相对较好,短期来看,不但回流受阻,还会出现向中国流入的现象。资本是“哪儿好,哪儿去”,美国一些资本家,会携资,加大对中国的投资,这样回报更大。
 
       从谁离不开谁上,美国,更离不开中国。没有中国进口的物资,美国老百姓的日用品,价格是现在的10倍。
 
       所以,形成的局面,就是:美国日常用品,更依赖中国;中国呢,则“志不在短”,想“染指”美国的高端制造业,美国能不急嘛。
 
       因此,美国面临的问题,还不是“制造业全面回流”的问题,而是部分重要的备用厂“有与没有”的问题。
 
       总体上,在一段时期内,中国制造业还是安全的。中国还有10-20年的窗口期,要抓住机会,进一步实现产业升级。
 
3、中国需注意什么
 
       最后,对于中国,有没有值得警惕、注意的地方?有,那就是:
 
       (1)苦练内功,努力提升创新能力,大力发展高科技,增强硬实力,提高抗风险能力。
 
       (2)继续大力推行“一带一路”战略,利用欧美内部矛盾分而化之,防止被孤立。
 
       (3)保持大局观,平衡好局势,避免中西方各玩各的,产业、技术方面出现“中西方脱钩”,从而对中国造成不利局面。
 
       (4)创新源于“未知之处”,由于民企具有灵活性,是创新的一个核心源头,未来真正的创新很可能不源于国企,而源于民企,应注意保护民企和中小企业,并进一步释放他们的活力。
责任编辑:程玥
关键词阅读
相关资料
e-works
官方微信
掌上
信息化
编辑推荐
文章推荐
博客推荐
视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