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方无隅
近日,国家图书馆主办的文津图书奖揭晓,本年度共有10本图书或此殊荣。在最新的第十六届文津奖评选中,由博雅小学堂策划的《汉字就是这么来的》获得了广泛关注,这本书不仅赢得了评委的认可,也在儿童通识教育领域引发了热烈讨论。早在第十三届文津奖时,博雅小学堂的另一部作品《给孩子的量子力学》就曾斩获同样的殊荣。文津奖由国家图书馆主办,是我国最具权威性的图书奖项之一,旨在表彰内容优秀且富有启发性的书籍。每年的评选范围广泛,获奖书籍涵盖自然科学、人文历史、社会文化等不同领域。博雅小学堂能够凭借两部作品分别在第十三届和第十六届获奖,背后依靠的,正是博雅小学堂多年来专注于跨学科通识教育的努力和实践。为此记者采访了博雅小学堂的创始人,国内青少年通识教育专家—邓瑾女士。请她为我们分享一下这两本书背后的故事。
作为一位从媒体领域转型到教育行业的创始人,邓瑾在跨学科教育上有着独到的见解。她不仅仅停留于传统的单一学科教学,而是通过将不同领域的知识有机结合,构建了一个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通识教育体系。在她看来,教育的真正意义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引导孩子们去思考、去探索这个世界。正是基于这一理念,才有了《给孩子的量子力学》和《汉字就是这么来的》这两本获奖作品的诞生。
以《给孩子的量子力学》为例,这本书源于邓瑾与物理学家、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创始院长李淼教授合作开设的一门科普课程。当时,芬兰一款风靡全球的游戏“愤怒的小鸟”的主创设计了另一款教育游戏“量子力学”,连幼儿园的孩子都玩得不亦乐乎。而当时Facebook的创始人扎克伯格的女儿刚出生,他就给女儿读绘本《给孩子的量子力学》。这让邓瑾相信,无论多高深的理论,只要讲得足够好,孩子也是可以亲近的。于是,在她的邀请下,李淼教授在博雅小学堂为孩子们开设了“给孩子的量子力学”这门在线课程。后来,这门课的书稿落地成书,转化为一本通俗易懂、充满趣味性的科普书籍。邓瑾的创新不仅体现在内容的丰富性上,更在于她成功地协助大学教授将深奥的物理学知识转化为适合孩子学习的形式,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探索精神。这种跨越学科壁垒的做法,为儿童科普教育打开了新的可能性,因而获得了第十三届文津奖的认可。
同样,《汉字就是这么来的》也是邓瑾在语言文化教育领域中的一次创新尝试。她与语言学家、北师大副教授孟琢老师合作,围绕“说文解字”设计了一门文化课程,并成功将其转化为书籍,带领孩子们探索汉字的起源与演变。这本书不仅在教学中融入了汉字的历史与文化,还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孩子们深入理解文字背后的丰富内涵。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仅提升了孩子们的语言能力,也让他们更深刻地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最终赢得了第十六届文津奖的高度评价。
邓瑾认为,教育不仅要教授孩子们现有的知识,还要引导他们在学习中建立起多维度的思考方式。正是出于这一理念,她在课程设计时,始终强调跨学科的知识整合。例如,《给孩子的量子力学》不仅讲述了物理学原理,还通过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让孩子们能够轻松理解量子世界的神奇。而《汉字就是这么来的》则不仅局限于汉字的形态和发音,更带领孩子们深入了解汉字背后的文化和历史。通过这种跨学科的融合,让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打破了学科之间的壁垒,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
正因如此,博雅小学堂的教育理念也并不仅仅局限于单一学科,而是着眼于更广泛的跨学科融合。通过邀请大学教授、作家、艺术家等专业人士授课,博雅小学堂的课程内容覆盖了自然科学、人文历史、语言文学等多个领域,为孩子提供了多样化的知识储备。
作为博雅小学堂的创始人,邓瑾通过这些获奖作品展现了她在儿童通识教育中的深刻思考与实践探索。她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书籍和课程上,更在于她的教育理念对整个行业的推动力。通过博雅小学堂逐步突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让跨学科的通识教育逐渐走向主流,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
文津奖的荣誉,不仅仅是对作品本身的肯定,也反映了邓瑾在教育理念上的前瞻性思维。她所倡导的跨学科融合,帮助孩子们在多个领域中建立更为全面的知识体系。通过书籍与课程的结合,邓瑾成功地将这些理念转化为切实的教育实践,推动了儿童教育行业的创新发展,并为行业提供了新的思考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