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海归王东临:收购苹果云存储是我最大的愿望
翻开中国IT的历史,你会发觉它绝对是一部英雄史。个人电脑的普及让原来默默无闻的技术高手走到了前台,于是,以裘伯君、王东临等人为首的知识英雄开始进入公众的视野。但IT业的英雄也遵循着升级的规则,人们对知识英雄的追捧很快被充满了狼性的市场英雄所取代。而到了今天,我们最熟悉的英雄已变成了IT英雄3.0——资本英雄了。
也正是这个原因,经过了多少次英雄的换代,当我走在一条充满了老北京胡同风情的老街上,进入到一家怀旧风格的餐吧,见到了依然是一付知识英雄做派的王东临时,依稀是一种异样的隔世感觉。这种感觉也让我开始反问:以技术精英自居的王东临,在美国市场取得成功之后杀回内地市场,能实现知识英雄的逆袭吗?
王东临其人
如果是在十年前,写“王东临其人”这一节绝对是多余的。发在网上笔者也会因害怕文后评论中的“砖头”而绝不敢添上这一章。但在今天,笔者却不得不重提旧事。因为那曾是一个举国上下对电脑技疯狂追捧的年代,而今天,开始膜拜资本英雄的后来者一定已对那段历史感到陌生了。
知识英雄王东临
举例来说,当时笔者为了生活混迹于高科技产业,迫于身无长项就只能倒腾电脑图书。在微软Windows 95发布之前,笔者居然搞到了一批以Windows 95为内容的质量低劣的图书。于是开赴某个大型展馆抢得一个展位,接下来的事就足够让笔者记一辈子的了:不到一小时,笔者手中的Windows 95为内容的图书就被参展者抢购一空。没抢到的参展者,身强力壮的就差点要砸笔者的展位,而体力稍弱的则希望以怜悯到令人不忍再看第二眼的眼光,低声地求你把桌下藏的最后一本书,卖给他们吧。也许只有从这个近似笑话的故事中,我们才依稀记得,那是一个全民性的、对电脑技术疯狂的年代,那本来应该是一片IT技术创新的沃土。
虽然经过几年打拼之后,王东临已贵为一代知识英雄,但在当时他是绝对的草根。就在那个全民对电脑技术疯狂追捧的火热年代,王东临顶着酷暑,怀揣南开大学计算机与系统科学系的毕业证书,来到了中关村。但他做的第一件事绝对谈不上轰轰烈烈:一家接一家地敲路边公司的门,只为找到一份与计算机相关的工作。就算是六年后,头顶着“中关村四大天王——数字化技术之王”名号的王东临,创建了自己的书生公司,用他自己的话说:当时的书生公司依然是没钱、没关系、没背景、没资源的“四无”公司。但是,王东临能容忍书生公司的“四无”,却不能容忍书生公司没有核心技术和创新精神。
很快,王东临的坚持得到了回报。2000年,他在全球推出了第一家在线式DRM技术,在DRM这个关键环节达到了世界领先,其安全可靠程度远远超过Microsoft的离线式技术。2005年,书生SEP文档库技术的推出使中国软件业第一次在软件产业核心技术领域取得了全球领先地位,书生倡导的UOML标准也成为唯一得到国际认可的中国软件标准, SEP文档库技术是UOML标准的第一个实现,二者在全球软件业历史上第一次为文档互操作提供了可行之路。
我们得说,那是一个对知识英雄充满了包容的年代。在那样的年代里,王东临至少还可以进行某种程度的坚持。当书生公司的年营业额只有几百万元时,王东临敢拒绝上千万的项目订单,原因就是这个项目全是个性化开发,形不成产品。在技术人看来,“项目必死,产品永生”是一个不可颠覆的真理。可见,在公司技术研发路线上,王东临从不让步。
但从另一个角度说,王东临也为这种选择付出了代价。他把书生公司定义成一个技术创新型公司,或者换句话说,在“贸、工、技”和“技、工、贸”的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上,王东临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更多荆棘的后者。
知识英雄的创新情节
今天,第一代的知识英雄多数都选择了隐退,再见到他们时,岁月已经让他们平添了一份闲适和淡定。但王东临却不是这样的人,见面以后的第一句话依然是:“我是做技术的人,我一直想用技术创新改变世界。”这话意思再明确不过了,就在多数第一代知识英雄选择了一种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生活的同时,对王东临来说,高尔夫、滑雪、KTV里的生活,不过就是神马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