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业“十五”规划》明确提出了我国机械工业今后一段时期总的发展方向是:要从主要为生产资料的生产服务向为生产和消费双重领域服务拓展;要从机械设备进口大国发展成为机械产品进出口贸易强国;要从机械产品生产大国发展成为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机械工业强国。
总体思路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推进行业组织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发展市场急需的重点产品,培育一批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不断提高机械行业整体素质和装备国民经济的能力,为2010年实现机械工业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十五”期间,机械工业结构调整的总体目标是年均增长速度在10%左右,2005年机械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6%左右;机械工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6%;出口创汇达到830亿美元,在全国外贸出口总额中的比重达到28%。
结构调整的重点:一是攻克推广一批关键技术。以企业为主体,支持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合作开发相结合,按照市场需求,跟踪世界机械、汽车产品的技术发展趋势,突出以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装备制造业,重点研究和推广能够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与共性技术。包括制造工艺和生产管理信息化技术,机电一体化产品技术,先进的发输配电产品技术和电力电子应用技术,数控加工技术,数字化、智能化的工业控制系统和仪器仪表技术,节油、环保型发动机产品技术,先进汽车制造技术,营销和服务网络技术。
二是支持发展一批重点产品,主要是4个领域:关系国计民生、涉及国家经济安全且对工业结构调整有重大影响,为国家重点建设服务的重大技术装备;规模效益显著且对相关产业关联度较大的汽车产品;为农业现代化服务的适用、先进农业装备;为整个制造业提供装备的数控机床等关键基础产品。
三是培育扶植一批优势企业。
四是限制淘汰一批落后设备。主要是限制长线产品的生产能力扩张,淘汰落后产品和生产工艺。
《规划》提出了相关政策及措施:
———规范、培育市场。建立有利于促进企业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开拓和培育汽车消费市场。
———优化产业结构。减少和制止行业重复建设,重点扶植若干大企业集团,促进重大装备本地化。对于市场前景好而国内尚不能成套提供设备的重点工程项目,确需进口的关键设备应鼓励国内制造企业积极与外商开展技贸结合和合作制造。
———促进制度、技术创新。深化国企改革,加强技术创新,实施名牌产品战略。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引导企业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加快采用国际标准步伐,积极开展可靠性工作,不断提高机械产品的性能、质量和技术水平,尽快形成一批有较高市场占有率的名牌产品,形成一批拥有著名品牌产品、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明星企业。
———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扶持鼓励机电产品出口的政策,支持企业扩大机电产品出口。要密切跟踪重点企业、重点产品、重点市场、重点地区出口目标的落实,加强出口基地的建设,扶植出口大户和重点出口地区不断提高出口能力。要培育出口产品新的增长点,抓名牌产品和“双高”产品出口,要提高火力发电设备、水力发电设备、输变电设备、电动工具、农业机械、工程机械、摩托车及汽车与摩托车专用零部件的出口比重,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
加大提供卖方信贷支持力度并尽快解决出口信用保险范围过窄和保险基金不足问题。
鼓励企业开展境外加工贸易,特别要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到境外办厂设点,参与国际分工。鼓励摩托车、农业机械、输变电设备等大型企业利用技术优势在发展中国家设立制造和分销基地。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对外联络作用,积极开展境外参展活动,加强信息沟通。
利用加入W TO的有利时机,加快与国际经济的融合与接轨。积极扩大与国外先进企业的合资合作,充分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资源,加快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步伐,鼓励与国外合资合作建设技术开发中心,加快提升我国机械工业的技术水平。
据悉,我国机械工业累计吸收外资协议金额36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70亿美元,外商投资企业开业1.4万家,从业人员220万,2000年销售收入46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