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最大的特色就是打破边界,把互联网的外场资源带入工业内部,使企业能调动全球供应链,获得世界级的资源。”如今,工业互联网已成世界主要国家争夺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的重要领域,佛山也在紧抓这一机遇为制造赋能。近日在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阿里云研究中心主任田丰表示随着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全社会高度物质共享和去中间化将成趋势。
从去年起,佛山南海与阿里云合作共建创新中心,携手培育工业互联网应用创新行业标杆项目,通过“ET工业大脑”的引入,更精准助力南海制造业“上云”。
在田丰看来,南海拥有政策、资本、人才、科技等多种红利,在工业互联网发展上具有先发优势,而要保持这一领先优势,“人才的培育,政府和企业家开放意识的保持都是关键。”
打破边界:制造业服务化成趋势
南方日报:有观点认为,目前在工业互联网领域,分为以互联网巨头为代表的“赋能”模式以及以厂家为代表的“自给自足”模式,你是否认同这一观点?
田丰:工业互联网本身是由工业和互联网两部分构成。产业研究显示,工业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产业圈子,在边界范围内,领军工业企业能把人、财、物等自有资源配置到很高的效能,在工业内场中实现自给自足。可以看到,目前在传统工业领域,无论是中国还是德国,比拼的都是工业内场。
而工业互联网最大的特色就是打破企业内场边界,通过互联网把跨界外场资源带入工业内部,使企业获得世界级的多元多维产业资源。正如淘宝、滴滴、Airbnb都没有边界一样,工业互联网理论上也不应存在边界。
互联网外场资源包括哪些?我们认为有三个关键要素。第一个是“水坝”,即工业云,例如supET引入外部计算资源和弹性能力;第二个是“水”,即数据,跨产业数据融合能获得最高价值;第三个是“雨”,即像AppStore一样的工业互联网应用资源库,通过这些应用把外场的人、财、物、数据交换进来。应用策略就是算法,通过既懂算法又懂工业经验的专家为应用编写AI+产业算法。“三位一体”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作为新商业操作系统,为全产业助力。
简单来说,现在的工业是自给自足模式,通过把人、财、物的效率做到极致来控制成本,而工业互联网带来的变革就是在工业云上,把应用、算法和数据这些外场资源调动起来融为一体。
南方日报:随着工业互联网的出现,工业的内场边界被打破,将会给制造业带来哪些变化?
田丰:互联网是通过实时、低成本、无规模限制的方式调动全球资源。具体到工业领域调动的就是全球供应链,上至设计、研发、测试、运输,下至销售、产品改造等整个供应链。
这其中就涉及到数据服务的概念。工业互联网公司在利用“工业大脑”的数据和算法服务自己的同时,通过平台分享给同产业甚至跨产业的伙伴企业,打造出一个产业生态市场。以GE为例,通过对飞机发动机数据的大量研究,最终向客户提供发动机运行咨询服务。这将是整体工业服务趋势所在,即工业企业卖的不再是单纯的产品,而是工业增值服务。工业将从内场转向外场,社会物资高度共享和去中间化将成趋势。
专注制造:引入数据智能为工业赋能
南方日报:阿里本身在互联网技术上非常擅长,但要真正做到赋能,是需要深刻理解工业制造业的逻辑、痛点和关键点,对于阿里云来说,是如何通过“ET工业大脑”去把准制造业的“脉”?
田丰:工业领域涉及到40多个垂直细分市场,包括不同的生产厂家、不同的供应商和不同的工艺。因此,在工业领域造出的“ET工业大脑”是具有针对性的,通过模块化得以实现。
对此,我们的预判是,未来在工业每一个细分赛道上都会出现类似BAT的工业服务平台模式。第一步,是在工业产业上游先实现智能工厂,为工厂加装“工业大脑”,而这一大脑针对的是特定工厂的工艺;第二步,则利用“ET工业大脑”将一个工厂树立成标杆模式,再通过工业互联网将这一平台向其他工厂与合作伙伴普及。
南方日报:每一个细分领域配备一个“ET工业大脑”,那么如何去实现多领域的“工业大脑”调试,推动制造业各行业企业“上云”?
田丰:我们由此引入一个新的维度——数据智能。阿里云将大量生产线上工艺进行数据化,通过数据去识别参数与良品率之间的关系、预测生产故障、降低能源能耗,从而为工业赋能。
由此,我们预测在未来制造业将需要大量的“产业极客”,他们将是产业专家与AI科学家的结合,既懂工业也懂算法,从而更快推动“ET工业大脑”的完善。
南方日报:这类垂直化平台目前是否在制造业中已有雏形?
田丰:2017年制造业产能共享市场规模约为4120亿元,比上年增长约25%,通过产能共享平台提供服务的企业数量超过20万家。阿里巴巴有一个淘工厂平台,在这一B2B平台上,全国共有2.7万家制造业加工厂共享产能,解决了小件批发商无法找到合适厂家、厂家只要大订单的问题。
同时,该生态圈囊括了全球的制造厂商和客户,设计、生产、质检各环节均有专业人士负责,交易双方通过平台合作由平台进行担保,这也意味着淘工厂通过打造制造业的“淘宝”充分利用供应链的外场资源,并迎合了柔性生产的大趋势。
抓住机遇:政府和企业家意识是关键
南方日报:阿里云将全国工业云总部定于广州,同时阿里云创新中心(佛山)也正式在佛山南海开始建设,如今阿里云在广东区域建设情况如何?
田丰:广东是制造业大省,佛山拥有多个制造业高度集中的产业带,阿里云希望通过与广东政府的合作,推动百万企业“上云”。
在过去的一年,阿里云在工业互联网领域做了两件事情,一是建设工业互联网底座“ET工业大脑”;二是在橡胶、光伏、芯片领域等全国头部工业客户内大量进行试点。今年阿里云将重点推广普及工业互联网,与佛山一起打造创新平台为企业赋能,基于佛山产业带需求帮助企业降低信息构建成本,支撑整个产业带向数字化转型。
南方日报:南海欲以大数据技术推动南海制造转型升级,打造工业互联网产业集聚区,你认为在这方面南海有哪些优势?
田丰:从广东数字经济整体发展状况来看,政府非常具备开放意识,积极拥抱新科技。在南海,当地政府与阿里云共建阿里云创新中心(佛山),以市场化的态度推动工业企业“上云”。
我们认为当地政府在工业互联网领域发展上率先走出了第一步,以政策红利吸引资金红利,从而在工业领域产业巨大帮扶效应。加上人才红利和科技红利的支撑、大数据产业园的落地,这些都使南海拥有先发优势。
南方日报:对于加快推动南海企业“制造上云”,你有哪些建议?
田丰:首先,人才培育是保持领先的关键点。在推动企业“上云”方面,阿里云非常愿意与当地高校合作,培养科技领域的“产业极客”。
其次,南海有多个优势产业带,这些众多样本数据能够加速“ET工业大脑”的成长。同时,在推动“制造上云”过程中,政府和企业家的意识是非常关键的。我们也看到在南海有一批企业行家,既有制造业家底,也非常愿意接受新科技进行产能改造。
在南海,在广东,工业基础设施快速发展,我们相信在此基础上,工业互联网服务也将一步步走向应用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