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十五大上提出“产业信息化”战略方针以后,我国传统制造企业正日益发展成与国际接轨的现代企业。但由于国内信息化总体水平偏低,整体集成和沟通程度不高等因素,CPC(协同产品商务)正日益成为制造业关注的焦点。最近,在深圳举行的“信息化带动传统制造业CPC创造价值与商机总裁论坛”上,众多来自汽车、飞机、船舶等制造领域的资深人士就CPC话题进行了广泛的商讨。
背景:迎接入世挑战,制造业拥抱CPC
加入WTO后,中国制造业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中国市场在国际上所占的策略性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国外制造业的大规模冲击也对国内企业构成巨大威胁。在这种全球化市场及国际信息化潮流的大背景下,如何提高企业竞争力,已成为中国制造业面临的最大挑战。
早在90年代早期、中期,很多企业开始实施ERP来降低生产成本,之后又实施CRM以更好的加强与客户之间的关系。但无论是ERP还是CRM,解决的都是企业的具体内部问题,而无法站在全局的角度解决系统问题。在这种需求下,继ERP、CRM之后,CPC开始浮出水面,并成为制造业的热点。
具体说来,随着企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企业所用的软件系统也越来越多。这些关注于不同的领域又彼此有所交叉的系统,如果得不到有效的集成和沟通,企业内部的“信息孤岛”就会越来越多,从而违背企业信息化的初衷。 同时,在企业外部,既要一方面联系用户,又要联系许多不同的企业,这就要求必须建立一个共用的信息系统将两者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协同作业、资源共享的作用。CPC的出现,正好解决了上述难题。
应用:企业初尝甜头,力度亟须加强!
信息化作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手段之一,它的发展也经历了由低向高、由内及外的发展过程。在国外,根据麻省理工学院一项相关调查显示,企业信息化的过程最先是本地化的运用,然后是基层化的运用,然后才是工艺流程的设计;而在国内则不同,现在的企业还远谈不上本地化的应用,占主流的是基层化的运用。入世之后,提升信息化层次就显得尤为重要。
武汉船舶设计研究院赵钢书记介绍说,他们在协同产品商务方面进行过一些探索,应该说尝到一些甜头,做得不错。今后将对协同产品商务有更高层次的需求。
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内最早引进CAD/CAM软件的飞机企业,谈及信息化,该公司赵家政工程师在会议上透露了未来的策略:首先就是进行产品协同开发,和世界大公司例如波音等公司进行合作生产研究;其次是重整企业内的运行机制,改善企业内的流程;最后,企业的应用系统还需要充分的协调,需要从较高层次把系统协同起来,来体现企业回应市场的要求。
汉普管理咨询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邓洪鉴先生认为,以前中国企业做财务软件,或者是仓库的管理软件,物料、销售都是割裂开来的,缺乏对整个供应链的考虑,而以后的竞争恰恰就是供应链的竞争,他同时又认为,在中国不久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公司采取CPC手段,实现系统的协同。
问题:CPC的风险何在?
在产业信息化过程中,系统的支撑非常重要,但在实际操作过程里,所遇到的问题也不少。沈阳光电技术发展中心容毅超院长认为应当注意以下几方面:
第一,要非常结合实际来进行,按照企业的战略规划进行,在产业信息化方面制定比较实际的目标,制定协同产品商务规划时,也要结合中国实际情况。
第二,一把手工程的作用至关重要。实施产业信息化不光是技术开发,或者是产品制造的过程,而是整个企业规划、管理,方方面面的流程再造,所以必须是总裁亲自来牵头这项工作,这样工作才能开展下去。
第三,产业信息化不是对现有管理流程的COPY,而是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改造。因此每一个企业都要按照自己的特点来具体操作。
第四,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应当更加注意信息流的集成。
他还着重提到,企业信息化网络必须按照一体化的设计要求来建立,不能建立一个又一个的“孤岛”。而目前国内的CPC设计,又远没有达到整体集成化制造的目的。
总的说来,CPC,这种对企业人力资源,或者是财务方面等不同软件具有集成作用的系统工具,已逐渐成为企业利用资源、提升竞争力的有效工具。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CPC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