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works综合报道:以较低的人工成本,加上一流的现场管理,二者结合所带来的相对制造优势,已经在宝钢身上得到验证。这条新的成本优势之路,可能在未来几年为众多中国制造企业所青睐。
宝钢已拟定“十一五”期间的规划框架,即“干3000万吨、看4000万吨、想5000万吨”,并在2010年成为世界钢铁业前三强。为了实现这个远期目标,宝钢启动了精品钢战略。
目前,宝钢集团的主要产品在国内优势明显。对于未来,该公司的目标是:主要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持续保持或达到:汽车板50%以上,电工钢40%以上,家电用钢40%以上,造船板30%,管线钢40%,不锈钢30%。
为了这一切,变革悄然启动。从7月份开始,宝钢集团五钢公司开始把生产管理方式从车间主任制调整为作业长制。在厂长之下,按照工序流程设置作业长,其下是班组。调整之后,从前一个炉子要8~9个人,现在只要2~3个人,由此需要非常精细的现场管理。
这是宝钢集团的统一要求。集团旗下,除了已经采取作业长制的股份公司,其他公司都要进行调整,以便将来把钢铁主业(主要是不锈钢和特钢)并入股份公司。为此,宝钢股份在8月宣布增发股票,筹资280亿来支付此次收购。从产品结构来看,新增加的不锈钢和特钢都是高附加值的产品,可以极大改善宝钢股份现在的产品结构。
这也是宝钢精品钢战略的一部分。随着新生产线的建立,宝钢已经逐步退出一般性钢材市场,主攻汽车板、不锈钢等附加值高的产品。
2004年上半年,宝钢股份净利润47.94亿人民币,直接的固定资产投资就达到46.27亿。在宝钢集团的投资计划中,耗资几百亿的项目已陆续启动。
有分析人士认为,随着新线的建成,在形成宝钢股份钢铁主体极强的制造能力和规模之外,宝钢集团将出现几万人的存续部分。
具备了基层制造优势的宝钢,在大的战略上已经目标清晰,但是,如何走好壮大之路,依然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