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辅助业务运转到成为企业核心命脉,IT系统实现了从后台支撑到前端赋能的跨越;从人工分散运维到体系化智能管控,IT管理完成了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预判的升级;从单一设备监控到全链路合规保障,IT运维迎来了从工具应用到生态协同的变革。在数字化转型浪潮持续推进的当下,IT系统已成为企业业务的核心支撑,高效、智能、合规的IT管理需求正呈现爆发式增长。
作为全球领先的企业IT管理解决方案提供商,ManageEngine卓豪近期召开媒体沟通会。依托二十余年技术沉淀与深度本土化布局,卓豪已构建起适配国内企业需求的核心业务场景解决方案与完整产品线矩阵。沟通会上,Zoho中国CEO侯康宁、ManageEngine全球副总裁Mathivanan Venkatachalam、产品营销总监Ananth Vaidyanathan及中国区首席运营官李飞,从多维度拆解企业IT管理核心痛点的破解之道,为国内企业数字化转型筑牢稳定、高效且合规的核心支撑。
浪潮驱动,IT管理的数字化进阶之路
随着企业数字化转型向纵深推进,国内企业对IT系统的依赖度日益提升,IT运维管理也逐步跳出传统故障修复的局限,迈向主动预防与智能优化的新阶段。李飞介绍这一转变不仅催生了多维度的管理需求,更让行业发展趋势愈发明晰。
从需求层面看,首先是智能化需求的激增。在数字化转型初期,企业更多聚焦于IT基础架构的搭建,如服务器、网络设备的部署与监控;而随着AI技术的突破性发展,企业开始寻求通过AI提升IT管理效率。例如利用AI自动处理简单工单、识别异常日志、设置动态阈值,减少人工干预,让IT团队聚焦高优先级任务。
图1 ManageEngine中国区首席运营官李飞
其次,是云化与混合云管理需求的凸显。目前,越来越多企业选择将业务迁移至云端,或采用“公有云+私有云+本地部署”的混合云架构,这一趋势带来新的管理挑战:如何统一监控不同云平台的资源使用、性能状态与业务连续性?如何确保云端数据与本地数据的协同与安全?例如,部分制造企业将生产系统留在本地,而将销售、供应链数据迁至公有云,亟需一套能覆盖多环境的IT管理工具,实现“一站式”监控与运维。
再者,是合规化与数据安全需求的强化。随着《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规的落地,以及欧盟GDPR等国际合规标准对出海企业的约束,数据泄露、隐私违规的风险成本大幅提升。企业不仅需要监控IT系统的运行状态,更需通过日志分析、行为审计等功能,识别可疑操作、防范数据泄露,尤其对于出海的制造业企业,合规性已成为选择IT管理工具的核心要素之一。
最后,是信创适配需求的深化。在国产替代政策推动下,国内企业逐步采用国产CPU(如鲲鹏)、操作系统(如麒麟)、数据库与中间件,传统IT管理工具若无法适配信创体系,将面临“水土不服”的问题。因此,支持信创软硬件生态,成为IT管理解决方案提供商进入国内市场的关键门槛。
从行业趋势来看,国内IT运维管理市场呈现“规模扩张”与“结构升级”双轮驱动的特征。一方面,市场规模增长空间明确,行业预测显示,到2035年中国IT服务管理(ITSM)市场规模将达到60亿美金,其中下沉市场的需求潜力巨大。另一方面,市场结构向“高附加值”领域倾斜,AI驱动的智能运维、低代码定制化能力、跨场景协同管理等高端功能,将成为企业竞争的核心壁垒,推动行业从同质化向差异化发展。
全栈赋能,卓豪业务的持续创新图景
ManageEngine卓豪隶属于Zoho集团,其业务发展脉络与企业IT管理需求的演进高度契合,凭借“自主研发、全场景覆盖、高性价比”的核心优势,成为全球企业IT管理领域的重要参与者。
李飞介绍,自1996年成立以来,Zoho集团始终坚持“无外部融资、自主研发”的发展模式,这一特点也为后续ManageEngine的技术沉淀与产品迭代提供了稳定支撑。2002年,Zoho洞察到企业IT设备管理的市场空白,推出ManageEngine产品线,初期聚焦电信级网络管理开发平台,例如为摩托罗拉等企业提供卫星设备管理解决方案。随着市场的拓展,产品线逐步覆盖终端管理、安全分析、身份认证等领域,形成完整的企业IT管理生态。截至目前,ManageEngine已在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设立30多个分公司与18个数据中心,拥有超过6000名员工,服务超过28万全球客户,产品包括60多款正式付费产品,算上免费工具的话有100多款,成为全球领先的IT管理解决方案提供商之一。
图2 ManageEngine在20多年间持续创新推出60多款产品
Mathivanan Venkatachalam介绍ManageEngine的产品线以“覆盖IT管理全场景、满足企业不同阶段需求”为目标,分为7个核心类别,形成“分类清晰、功能互补”的产品体系,既满足企业单点管理需求,也支持全流程协同。
图3 ManageEngine卓豪全球副总裁Mathivanan Venkatachalam
统一服务管理(ITSM):聚焦IT服务的流程化与标准化,不仅覆盖IT部门的故障报修、需求响应,还可与人事、行政等部门的管理流程整合,形成统一的企业服务管理平台。
统一终端管理与安全(UEMS):覆盖桌面机、移动设备、终端安全等细分领域。其中,桌面管理功能可远程控制设备、部署软件、清理垃圾文件,降低IT人员上门维护成本。
安全信息与事件管理(SIEM):通过搜集企业内部所有IT设备(服务器、网络设备、终端)的日志数据,结合规则引擎与AI算法,识别异常行为与安全威胁。
身份与访问管理(IAM):主要解决“权限管控”问题,核心功能包括用户账号生命周期管理、单点登录(SSO)、多因素认证(MFA)、密码管理等。
IT运维管理(ITOM):包括网络运维、服务器运维、应用运维等领域,实现IT基础设施的实时监控与故障预警。
高级IT数据分析:通过整合IT运维、终端管理等多源数据,构建统一的数据平台,支持用户通过拖拉拽的操作方式生成自定义报表与可视化仪表盘。
低代码应用开发:通过拖拉拽的可视化操作,帮助企业快速构建自定义工作流与业务表单,无需专业编程知识即可实现功能扩展。
李飞强调,ManageEngine的7大类产品线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围绕“人员、环境、业务”3大场景形成协同效应。这种协同架构,既让企业可根据自身阶段选择单一产品(如初期仅需IT运维管理),也可逐步构建全场景管理体系,降低升级成本。
价值引领,卓豪谱写AI融合“方法论”
最新市场研究报告显示,中国企业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从2024年的45亿美元增长至2035年的850亿美元,彰显出中国数字化转型的加速进程。在李飞看来,AI技术是ManageEngine产品升级的重要驱动力,从十年前成立人工智能实验室,到如今整合大语言模型、构建智能体,ManageEngine在AI领域的布局始终围绕“提升IT管理效率、降低人工成本”展开,实现从辅助工具到智能中枢的跨越。
图4 ManageEngine推出AI驱动的数字企业管理平台
ManageEngine将企业数智化转型分为四个阶段,而AI的融合则贯穿其中,逐步深化:第一阶段是“数据基础”,通过IT管理工具将资产数据、运维数据、工单数据等沉淀至系统,为AI应用奠定数据基础;第二阶段是“流程管理”,通过AI优化IT服务流程,提高各种流程流转速度以及效率;第三阶段是“人员协同”,通过AI为IT人员提供决策辅助,如生成运维报表、识别潜在风险;第四阶段是“智能阶段”,也是当前的核心方向,通过AI替代70%-80%的简单重复性工作,如自动处置故障、生成代码,让IT团队聚焦战略级任务。
值得注意的是,李飞表示ManageEngine对AI的应用保持理性态度,并非追求“全自动化”。ManageEngine全球副总裁Mathivanan提到,目前约20%的IT管理功能可通过大语言模型实现,剩余80%仍需人工参与,尤其是战略规划、复杂故障处置等需要经验与判断的任务。
深耕本土:中国市场布局与增长实践
自2002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ManageEngine卓豪始终坚持“本土化适配、本地化服务”的策略,逐步构建起覆盖团队、渠道、客户的完整体系。如今,ManageEngine在中国已服务超过5000家客户,覆盖制造业、金融业、服务业、政府等多个行业,其中制造业是核心领域,占比超过30%,尤其在出海制造业企业中渗透率较高。
为了帮助本地用户满足数据中心与合规需求,ManageEngine在中国部署了两个数据中心,主数据中心位于上海,灾备数据中心位于北京,每半年进行一次切换测试,确保极端情况下业务不中断。在渠道与合作伙伴方面,ManageEngine采用了“直销+代理商”的混合模式,并逐步向“全代理商模式”转型。李飞介绍目前已在上海试点全代理商模式,即上海地区的所有销售通过代理商完成,用于更好的服务客户,增强渠道信心。
值得一提的是,Zoho中国CEO侯康宁表示ManageEngine的母公司Zoho集团秉持“自由+责任”的文化,这一理念也贯穿中国市场的运营。例如员工可自主提出产品研发建议,经专家委员会审核后获得资源支持;同时,企业强调“长期主义”,不追求短期利润,而是通过持续研发投入,提升产品竞争力。此外,Zoho集团的社会责任实践也体现了企业温度。例如在印度设立了卓豪大学,资助贫困学生学习IT技术,这一理念也影响中国团队,通过培训、技术普及等活动,推动IT管理知识的传播。
本文为e-works原创投稿文章,未经e-works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等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如已是e-works授权合作伙伴,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e-works内容合作伙伴申请热线:editor@e-works.net.cn tel:027-87592219/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