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works数字化企业网  »  新闻  »  资讯  »  正文

从标准到实践——淮南师范学院信息技术实验楼绿色建造启示录

2019年12月16日             作者:程运诚       
关键字:绿色建造  
       近期,淮南师范学院泉山校区迎来历史性时刻:经过两年多的建设,该校区建设以来规模最大、专业复杂程度最高、高度最高、投资最大的单体建设项目淮南师范学院信息技术实验楼顺利通过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这座总投资约1.2亿,建筑面积41057平方米。不仅以28.79米的跨度刷新了安徽省教育建筑钢桁架施工纪录,更以绿色建筑二星级认证、数字化管控体系等创新实践,成为长三角地区绿色建造的标杆项目。而鲜为人知的是,这座“未来感”十足的建筑背后,是广西建工集团第五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从技术标准制定到工程实践落地的系统性探索。
  
  为深入了解该项地方标准如何指导该实践项目落地,记者采访了主导编制该项标准以及承建该项目施工单位总负责人薛翔先生。薛总是行业内首批探索BIM技术应用于建筑施工效率提升的专家,2017年初,他领衔的团队联合华蓝设计集团、广西建筑科学研究院等单位正式发布《建筑工程信息模型施工应用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作为广西首个系统性规范BIM技术施工应用的地方标准,其填补了行业空白,首次明确了模型创建、数据交互、协同管理等全流程技术要求,为建筑企业进行信息化管理、搭造建筑信息化平台、加快企业升级转型提供了指导作用,更为广西建筑产业化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传统施工依赖二维图纸,各专业打架是常态。” 薛总以淮南项目为例解释,“实验楼涉及钢结构、机电、幕墙等12个专业交叉作业,仅管线系统就包含30余种不同规格的管道。若没有BIM模型提前模拟碰撞检测,仅管线冲突就可能导致百万元级返工损失。”而《标准》的出台,让团队得以规范构建“设计-施工-运维”一体化数字底座,通过项目虚拟预演,提前化解结构与管线之间冲突,大大节约工期。
  
  这一技术赋能的成效在项目实践中得到充分验证。项目启动团队便面临“不可能三角”:18个月极限工期(行业平均24个月)、绿色建筑二星级认证标准、严控预算下的技术创新需求。薛总至今记得设计论证会的场景:“有专家直言,传统施工管理按期完成项目存在困难,而且传统工艺无法兼顾大跨度和低碳目标,建议砍掉学术报告厅的钢结构设计。”
  
  面对预算紧张、工期紧张、建造标准高的多种压力,凭借丰富项目管理经验,薛总结合《标准》首创的“四维一体”数字化控制管理系统,实现了项目的精准进度管理、成本控制和资源协调,确保按时交付,并且质量受到行业赞誉。该标准除了助力创新管理系统助力项目施工效能提升,更值得一提的是,该信息技术楼更是突破了两项行业内关键技术,有效解决了传统建筑工艺中的难题,为整个建筑行业绿色发展带来了显著的贡献与进步。
  
  该项目绿色建筑施工创新重点在外墙装饰施工工艺的创新,运用BIM技术优化材料与工艺验证,薛总团队突破了传统面砖与装饰涂料的局限,创新性研发出无机装饰砂浆这一新型材料,并形成了外墙装饰砂浆施工工法。这一创新工法通过添加矿物颜料,实现了古朴自然、丰富多彩的装饰效果,更大幅提升了外墙装饰的安全性与耐久性,其抗裂防水性能更是远超传统材料,有效解决了长期使用后易出现的裂缝漏水等问题,同时施工难度也大大降低,通过该创新施工工法,该项目每平方米的施工成本节约60元以上,同时缩短了约30天的施工周期,展现出极高的经济效益。此外,因其95%以上的材料是无机材料,无任何挥发物质,是无毒无味的绿色环保建材,能为居住建筑节能达65%和公共建筑节能50%的,为更快、更好的满足标准要求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符合节能减排的国家战略,为绿色建筑发展树立了新的标杆,展现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效益。
  
  此外,学术报告厅的28.79米钢桁架,也曾是项目组面临最大的技术挑战。传统方案需依赖经验判断支架搭设位置需搭设800吨支架,进行高空焊接点作业,面临着高空焊接接头数量多、支架搭设与拆除工作量大、成本高、安全风险高等难题。薛总指导团队另辟蹊径,通过BIM技术模拟不同吊装路径的力学性能和优化焊缝布局,创新了“地面整焊+双机抬吊”工艺,通过在地面胎架上整幅拼焊单品钢桁架(长达28.79米),并利用两台130吨汽车吊及精密测量定位设备,实现了一次性整体吊装到位。这一创新极大地提升了施工效率,节约了吊机租赁费用40%以上,缩短了施工工期50%以上。更重要的是,将钢桁架的焊接工作从高空转移到了地面,显著提高了焊接作业的安全性,操作的便利性导致焊接质量大幅提高。这一技术的成功应用,为项目本身带来了实质性的进度和质量提升,更为国家大件吊装领域积累了宝贵经验,推动了建筑行业的绿色、高效发展。
  
  在薛总领导下,该项目更是荣获了安徽省淮南市建筑工程安全文明施工现场的殊荣,成为了行业内外的学习典范。除了企业内部组织深入学习外,还吸引了众多高校教授带领学生前来观摩学习,同时,该项目也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与积极学习。采访最后记者发现这条路径的底层逻辑,正是标准化驱动数字化、数字化赋能绿色化的螺旋上升:以《标准》为基石构建数字底座,以技术创新突破工艺瓶颈,以管理革新提升资源效能,最终实现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王力
e-works
官方微信
掌上
信息化
编辑推荐
文章推荐
博客推荐
视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