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2022年度金融科技发展奖获奖项目的公示。根据金融科技发展奖评审流程,经过对484个申报项目的初评、复评、金融科技发展奖评审领导小组会议审定,评定出193个获奖项目。12月18日,金融科技发展奖评审领导小组会议召开。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张青松主持会议,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李超出席会议。会议共评定193个获奖项目,其中一等奖16项,二等奖70项,三等奖107项,涵盖自主创新、“数智”经营、科技赋能、风险防控等多方面内容。
会后,记者采访了泛金融领域大型核心系统专业人才章铭先生,由他参与并主导大型银行分布式银行核心系统建设项目获本次一等奖。该项目处理的数据体量规模在国际和国内均开创了先河,该创新系统也被公司内部认定为FOAK(全球首次)。章铭向记者表示,他非常高兴由他主导的项目可以获得这份殊荣,是对他在银行核心系统领域多年深耕的肯定。接着,他向记者进一步分享了自己在核心系统领域的探索历程,以及如何利用先进互联技术助力金融企业转型的经验。
章铭告诉记者,银行核心系统历经1.0至3.0迭代,均基于集中式架构。自2019年起,随着银行数据越来越庞大,传统集中式架构因扩展性和数据处理能力受限而面临挑战。同时,传统工程方法论缺乏实践指导,系统建设受阻。各银行系统间差异显著,定制化开发成本高且效率低,不仅阻碍了系统升级,还增加了运营成本,降低了开发效率。因此,突破传统架构束缚,提升系统扩展性和处理能力,实现标准化、高效化的系统建设,成为银行核心系统亟待攻克的核心难题。
引领银行核心系统变革:从标准化到分布式核心系统创新
在21世纪初叶,当金融科技的浪潮开始涌动,银行核心系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2000年前后,银行核心系统正处于第三轮迭代的关键阶段,从仅打通省级数据向集中全国规模数据的跨越,标志着银行业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然而,这一阶段的银行核心系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每家银行现有的系统架构和技术标准各不相同,传统上核心系统的更新换代只能采取定制化开发的模式。这种模式不仅导致开发周期长、成本高,而且维护起来也极为困难,对于资金薄弱的中小银行来说严重制约了它们转型发展步伐,使得行业效率难以提升。
面对这一困境,作为国内首批探索银行系统从定制化推向标准化的领军人物,章铭率先提出基于公开平台重新构建了最底层系统构架的创新思路。这一思路的核心在于,通过统一的技术标准和业务流程,打破了传统定制化开发带来的诸多局限,实现了标准化的银行核心系统,为中小银行的核心系统升级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更重要的是,标准化不仅能够简化银行间的系统兼容性问题,促进业务协同与数据交换,更能够大幅降低系统建设的成本,让中小银行在有限的资源下也能实现核心系统的全面升级。
在这一变革过程中,章铭带领团队对公开平台的重构与应用创新举措是实现银行系统标准化的核心策略。公开平台凭借其通用的架构和开发框架,为银行提供了统一的基础,使得银行能够在此基础上灵活扩展业务功能,实现了标准化与个性化的完美结合。通过模块化设计和服务化架构,公开平台成功满足了不同银行的多样化需求,有效降低了开发和维护成本,提升了系统效能。这一创新不仅为中小银行提供了经济高效的解决方案,更推动了他们数字化转型的进程。
据记者了解,标准化系统的强大效能在中小银行的实践案例中得到了充分验证。章铭在对山东、江苏及北京等地中小银行核心系统升级部署过程中,通过引入该标准化系统,成功助力这些资金实力有限的银行实现了业务流程的无缝迁移和系统性能的大幅提升。这些银行不仅运营成本大幅降低,客户服务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也显著提升,为业务扩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加速了整个银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步伐。标准化系统的成功应用,不仅加速了银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步伐,更为整个行业树立了新的标杆。
然而,章铭并未止步于此。他深知,随着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展,传统银行核心系统在应对海量数据、高并发请求及复杂业务场景时仍存在诸多挑战,比如单点故障风险较高,且对硬件依赖大。基于此,章铭率先设计了一套架构在“云”上的,全新的基于业务建模的分布式银行核心系统,对银行系统数据存储容量、并发支撑、数据安全及性能保障等方面进行了诸多创新和优化。
首先,数据管理与存储的创新。章铭通过数据分片技术应对大规模数据存储挑战,将数据集划分为多个片段,存储在不同节点上,系统能够轻松承载超过500TB的巨量数据,同时也能实现负载均衡和扩展性。为确保各节点数据副本的一致性,系统采用分布式一致性协议,解决了分片带来了数据一致性问题,满足了银行业务需求的强一致性。其次,并发处理与系统性能方面的创新。通过多层级并行的设计,系统能够高效分流海量查询请求,确保在高并发环境下依然保持稳定的性能。大并发线程池技术的创新引入,更是让系统在面对极端流量时(节假日或促销活动时)可以应对自如,为银行业务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提供了坚实保障。第三,安全性与容灾能力方法方面创新。通过多副本容灾策略的应用,在不同的物理节点上存储多个数据副本,在主副本发生故障时,迅速切换到次副本以维持业务的连续性;两地三中心部署方案的设计更是使得系统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从严重的故障中恢复,保证核心业务的连续性。最后,查询效率与响应速度的创新。借助高性能的分布式执行引擎和事务处理引擎,系统能够在毫秒级内完成查询响应,极大地提升了用户体验。系统能够快速定位到查询涉及的分片,无需维护复杂的分布信息,实现了查询效率的最大化。
章铭通过将复杂的业务逻辑与先进的技术架构巧妙融合,成功克服了传统集中式架构在扩展性和容错性方面的局限性,同时实现了在高并发环境下的稳定性和高效性能。这些技术突破不仅增强了银行系统的处理能力,也提升了用户体验和业务连续性,满足了现代银行业务对高性能、高可用性系统的需求。此外,分布式核心系统不仅大幅提升了数据处理效率,还确保了系统的安全性和合规性,为银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和持续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在具体实践中,除了赋能某大型国有银行分布式银行核心系统荣获金融科技发展奖外,章铭首创的这套分布式银行核心系统被广泛应用于国内众多大型商业银行的核心系统建设解决方案中。该创新系统的成功应用,不仅显著提升了各商业银行的业务处理能力和数据管理能力,更为他们的数字化转型注入了强劲动力。此外,该创新系统的卓越表现也引起了行业广泛关注,知名汽车公司、科技公司纷纷邀请他分享实践经验,探讨如何借助金融科技推动业务创新和转型升级。
创新大型复杂系统工程方法论:助力泛金融领域核心系统建设
在构建分布式核心系统过程中,传统的系统工程方法论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但其更多地基于理论框架,缺乏落地应用的实践性和灵活性。而且这套系统工程方法论基于集中式构建为主,在实际应用中缺乏对具体工序和工艺的深入设计,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显著差距,难以满足现代金融系统对高效、稳定、灵活性的迫切需求。
为弥合这一差距,凭借其在金融科技领域的深厚积淀与前瞻视野,章铭以技术为依托,以业务为核心,开创性地梳理出一套可以落地应用的大型系统工程方法论。首先,分布式架构的引入是系统工程方法论的一大创新。通过将系统功能模块分散到多个节点运行,分布式架构不仅提升了系统的可靠性和扩展性,还实现了资源的动态分配和负载均衡,特别是在处理海量数据时表现出色。这种架构强调模块化设计,使得系统维护与升级更加便捷,为系统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其次,跨学科技术的集成是另一项重要创新。面对大型复杂系统工程的挑战,单一学科的技术已难以满足现代需求。通过跨学科集成涉及硬件、软件、通信、数据科学、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进行系统方案的创新性和适应性的设计,提高系统性能同时也降低了不确定性。
此外,基于业务需求的创新方法论也是系统工程方法论的一大亮点。这种方法注重在系统设计的初期就深入了解银行业务的实际需求,确保系统架构既灵活又可扩展。章铭通过模块化设计和分布式架构的创新应用,使银行核心系统能够迅速适应业务的变化,保持高效运行。与此同时,业务需求整合了持续集成和持续交付(CI/CD)的实践,显著提升了系统开发的效率和交付质量,使系统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和市场变化。最后,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和完善了工序、工艺、标准的设计也是该创新方法论不可忽视的创新点。明确的工序设计、优化的工艺选择以及统一的标准规范,共同确保了大型复杂项目的一致性和未来的系统扩展与维护。
章铭创新这套方法论不仅打破了传统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壁垒,显著提升了银行核心系统建设中的效率和质量,展现了强大的实战能力。其成功应用不仅深刻影响了金融行业,提高了金融系统工程的整体水平,还成为金融领域乃至全球大型复杂系统工程建设的典范,彰显了深远的行业影响力和高度的专业性。
这套原本源自银行核心系统的创新方法论,其应用范围正不断向泛金融领域拓展。无论是信贷系统优化、保险平台升级,还是证券交易的高效处理、资产管理的稳健运营,章铭的这套创新方法论都能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指导,助力各类泛金融领域的大型系统工程实现高效、稳定、可持续的发展。此外,其应用范围不仅限于泛金融行业,这套创新方法论同样适用于汽车、交通、医疗等多个需要构建复杂系统进行海量数据管理的行业,助力它们实现技术创新与业务升级。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章铭所创新的这套大型工程方法论,不仅在国内获得了高度认可,更成功斩获了美国和中国两地的发明专利,彰显了其在全球金融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这一成果的取得,不仅是对他及其团队不懈努力的最好回报,更是对中国金融科技创新能力的一次有力证明。通过专利保护,该方法论在国际市场上的应用和传播得以扩展,推动了全球范围内金融系统工程领域的发展。
随着采访的结束,记者对章铭在银行核心系统架构的创新及其背后的创新方法论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他对行业的贡献,远不止于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是推动了整个银行业向数字化转型的迈进,实现了全面进步。展望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演进,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章铭及其团队的持续努力下,泛金融行业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为全球金融市场的繁荣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