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傲的钢铁信息化
--《e制造》2005年第一期
《e制造》记者 谢世诚
2004年是钢铁信息化建设全面深入开展的一年,也是跨上新台阶的一年。毫不夸张地说,钢铁行业信息化整体认识水平和应用程度已经位居制造业信息化前列。
经历了宏观调控的阵痛,2004年的中国钢铁行业继续健康稳步地向前发展,全年钢铁产量超过2.7亿吨;2004年10月是一个突破性的标志:中国首次成为钢铁净出口国。今年新增的4500万吨钢铁中,有2000万吨顶替了进口产品和扩大了出口。这是中国钢铁工业竞争优势的体现。绝大部分钢铁企业领导都不怀疑信息化在其中所产生的作用和带来的意义。
至发稿时(12月25日)止,2004年内信息化建设项目取得突破的有首都钢铁、济南钢铁、杭州钢铁、石家庄钢铁、宝钢集团上钢一厂、邢台钢铁和梅山钢铁(隶属宝钢)、重庆钢铁等8家钢铁企业;年内还有宝钢集团上钢五厂、武钢二期、西林钢铁的项目将建成。这样,到2004年底为止,加上宝钢股份、武汉钢铁、衡阳钢管、上海益昌薄板、江阴兴澄特钢、湘潭钢铁、通化钢铁、天津钢管、承德钢铁、涟源钢铁、新兴铸管和马鞍山钢铁等12家已经先期成功的项目,总共有20家钢铁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正在建设的有鞍山钢铁、攀枝花钢铁、沙城钢铁、昆明钢铁、重庆钢铁等5家。已经立项或进行立项准备的有太原钢铁、邯郸钢铁、莱芜钢铁、酒泉钢铁、唐山钢铁、包头钢铁、本溪钢铁、南京钢铁、凌源钢铁、长治钢铁等10余家企业。
现在,我国年产钢达到和超过500万吨的15家钢铁企业中,有6家完成了信息化一期工程,占40%,还有7家企业的项目正在进行中。加上两家正在立项前期工作的企业,专家预计总共有14家(占93%)企业已经或者有望在1~3年内实现信息化。
这些企业普遍的特点是领导重视并能亲自参与,组织机构健全、目标责任明确、技术路线选择正确,与合作伙伴合作良好,因此才能取得阶段性成果并取得明显的效益。
信息化建设还培养出了一大批杰出的领军人物:李庆予、顾力平、林瑜、强伟、王树强、曹同乐;何浩然、吴光宇、任邦钧、张汉欣、孟树森、伍建业、王志林、崔士岳、毕英杰、嵇晓、刘元剑、王纪韶......在他们的身后,是一个个坚定的支持者——集团的最高层。
总结钢铁企业信息化进程名列制造业信息化前列的原因,除了各企业应对市场变化所做出的不懈努力以外,关键还在于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及钢铁工业信息与自动化推进中心的正确领导。钢铁工业协会会长吴溪淳带头摇旗呐喊;专务理事、业界景仰的专家漆永新和他的同事胡震、王巍巍致力于钢铁工业信息化,功不可没。
企业应用如火如荼
谈及不断迈上新台阶的钢铁企业的信息化、自动化建设,人们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宝钢、武钢、鞍钢、首钢和马钢等企业身上。的确,他们的应用非常具有代表性和借鉴意义。
宝钢
作为行业信息化的先导,宝钢集团在已经建成的比较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基础上,应用扁平化的一贯制管理,消化先进的生产制造执行系统技术,采用冶金工艺流程编码技术诀窍,打通了从生产到销售的主线,从订货合同到生产计划到作业计划到出厂计划的关键路径,集成质量管理和财务管理,建成了综合产销系统即产销一体化系统,按合同优先排产,使薄板合同交货期从45天缩短为6天,内部生产周期缩短10%以上,库存降低3.5%,产品质量异议处理周期下降20%以上,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效益从隐性提升为显性。
如今,宝钢集团在企业流程再造的基础上,把关键业务流程归纳为产销核心业务流程、科技管理业务流程、财务管理业务流程、采购管理业务流程、基础保障业务流程、人力资源管理业务流程和战略管理业务流程。其中基础保障业务流程则是对企业的设备、能源、环保等管理的业务流程,为企业整个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了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保证。宝钢股份公司在形成完整的ERP/MES/PCS系统架构的基础上稳定运行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客户驱动的敏捷制造管理系统加快了客户的相应速度,实现了按客户需求组织生产,体现了精益生产、敏捷制造的思想,建立了与战略客户协同的平台,提升了企业持续改进能力,经营成果得到及时反映,规范化和透明化的管理,增强了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强化了物流控制手段,体现了质量为本的管理理念。李庆予表示,该解决方案还可供所有传统制造业借鉴和推广应用。
宝钢股份的信息化建设,也即“客户驱动的敏捷制造管理系统”的具体实践被本刊编辑部推荐为2004年中国“信息化促进工业化楷模奖”。
在自动化方面,宝钢股份自行改造的2050热轧过程控制系统已全线稳定运行了大半年。这一技术成功表明,宝钢在热轧过程控制领域拥有成套控制技术自主知识产权,改造后的宝钢2050热轧控制系统稳定、可靠、开放,可扩展性强。与原系统相比,新系统功能大大增强,数学模型明显改善,控制精度指标创下了2050热轧历史最好记录,另外宝钢集团在研制开发大型转炉、精炼炉等成套模型技术上有了新的突破。
宝钢集团下属其他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也水涨船高。
当其他行业的许多企业还在痛苦于部门内外一个个信息“孤岛”的时候,随着各分厂、各分公司信息化建设的水平日益提高,强调“集中一贯制”、“产供销一体化”理念的宝钢集团,考虑的则是如何整合这些分散在各地巨大的“孤岛”的问题了。无疑,这是一个十分宏大而又十分伟大的信息化工程。宝信软件公司技术总监何浩然却淡淡地表示:“等到时机成熟,用不了一个月就可解决这个问题。”而这个目标真正实现的时候,一个“数字化”宝钢就随之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鞍钢
鞍钢在完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ASP1700中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的基础上,依靠自身力量完成了2#1700冷轧生产线,并且稳定运行了一年。最近还根据所拥有的总成技术、成套控制技术,在大型高炉、大型转炉、ASP中薄板坯连铸连轧,就建立新的生产线方面取得突破。
2004年,鞍钢初步完成了公司ERP应用系统的基本设计,为搞好物资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整合和流程优化,实现业务流程再造,制定了配套的管理业务规范,完善了相关生产厂管理和计算机控制系统,为今后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武钢
在第一期信息化工程投产的基础上,2004年1月启动的武钢整体产销资讯系统第二期工程正在进行中。它的完成将彻底改变武钢传统的组织结构体系,实现在销售、生产、技术质量、产品出货和财务上的一级管理,增强了生产管理各环节的透明度,实现对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管理和监控;对包括设备、能源消耗、环境保护等各类基础信息资源进行了深度和广度的开发和利用,最终实现管理高度集中、产销高度衔接、数据高度一致、信息高度安全和人员高度精简。武钢订货周期已由45天减至10天,资金预算周期从110天减少到30天。据估算,武钢的信息系统每年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为5795万元。
特别要指出的是,武钢对信息系统安全性重视与应用和落实,值得所有企业学习。
首钢
首钢管理信息化在2003年对全集团进行业务再造的基础上,2004年11月完成了ERP工程一期项目。由于首钢各级领导的重视和信息化工程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首钢ERP工程通过了上线压力测试,目前系统运行情况良好(参见本刊2004年第12期报道)。
当然,首钢人也清醒地认识到,信息化工作还只是刚刚启步,摆在他们面前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马钢
马钢的信息化二期工程随着新的生产线的建成已经正式上线,在生产管理与生产制造的全流程中,对成本、原料、质量的监控和管理,实现管理水平、装备水平和技术工艺的同步提升。据介绍,马钢信息化建设新的项目将于2005年年初启动。
济钢
济钢集团的OA系统已于2003年上线运行,ERP也已于2004年7月运行。系统具有六大特点。济钢信息化采取综合套件的方式为基本建设模式,既有钢铁行业信息化的特点,也充分考虑了自身的特色,在生产、销售、财务等方面开发了拥有知识产权的15个以上模块,并且实现了产销一体化。
济钢CIO曹同乐表示:信息化加强了执行力,提升了竞争力。信息化由起步时项目部门的“推动”,转变为现在各个管理部门、企业决策层“要”,这是一个可喜的转变。
……
总之,所有在管理信息化方面取得成果和阶段性成果的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钢铁企业,都认真深入地分析了企业内部管理、技术创新和响应市场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技术路线,全面的投资估算和量化的效益预测。他们在起步阶段就为工程项目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通过大家共同的努力,计算机以及网络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不再是可有可无,而是与其融为一体,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之一。
行业推动不遗余力
推进中心根据钢铁工业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按照稳定政策、适度调整、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把握全局、解决矛盾、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思想,更加积极地发挥了引导、咨询、服务、论证的功能,和钢铁工业协会信息统计部一起,在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就钢铁行业信息与自动化共性的问题和关键技术问题组织了经验交流会和研讨会,为钢铁企业加深交流,推进信息化自动化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以信息化推动管理与创新
2004年3月9日,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和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联合举办,由推进中心和协会信息统计部具体组织在北京召开了“钢铁行业信息化与管理创新”研讨会。全国38家钢铁企业、管理咨询服务公司和信息技术提供商参加了会议。
研讨会上,国资委和协会领导就国有企业信息化在企业改革和管理创新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当前钢铁企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钢铁企业实施信息化的迫切性进行了指导性的论述,宝钢就“建设一个客户驱动的快速响应的企业系统”、武钢“以信息化推动业务流程再造,不断提高武钢的核心竞争力”、新兴铸管“以提高国家竞争力为目标的企业信息化建设”、通钢“发挥信息化优势,推进集团管理创新实践”等题目,围绕本单位如何采用信息化实现管理创新交流了经验,探讨了信息化与管理创新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与会代表普遍反映较好,颇有收获,并表示为了要实现企业的最大效益,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使企业真正提高核心竞争能力,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同时也一定要重视企业的管理创新,抓住有利时机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使企业不断发展做强做大。
信息安全备受重视
随着企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合作伙伴之间、企业与客户之间网络联系的日益丰富和强大,安全在企业网络中管理的重要地位越来越突出。目前大多数钢铁企业已经建立了24小时不间断运行的网络运行系统,信息安全管理基本上处于静态的少数人负责,事后纠正的方式,因此无法从根本上纠正和隔离风险,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发生后的故障,所发生的则是全局性的问题,导致灾难性的影响。
对钢铁企业而言,一套稳定的网络架构、一个安全的信息平台,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企业信息化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如何构架安全的网络,有效保护企业信息资源,是很多钢铁企业普遍关注的共性问题之一。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钢铁协会推进中心、信息统计部和华为3Com公司2004年4月9日在深圳联合召开了“2004年钢铁行业网络安全与管理”技术研讨会,60多位钢铁企业IT主管和技术人员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以“企业网络安全”为主题,就如何搭建一个安全可靠的网络系统及网络管理、网络的维护、病毒的预防等技术方案问题展开了专题交流、研讨。宝钢、武钢、马钢以及华为3Com等公司都就各自企业在信息化建设的经验及安全策略进行了介绍。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要提高全员的安全意识,实行分级管理,落实责任,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因此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选择网络控制的目标和控制方式;按照控制费用与风险平衡的原则,将费用降低到企业可以承受的程度;采取动态管理的原则,减少故障与灾难对企业的流程、经营等造成的影响。
分类编码提上日程
钢铁协会领导高度重视各钢铁企业呼吁很高的信息化自动化的编码问题,推进中心和协会信息统计部一起将编写分类编码指导意见作为2004年的工作重点,组织了行业专家进行企业编码现状的调查分析并提出调研报告及编码体系的指导意见,经由钢协、承钢、通钢、汉普咨询、中冠资讯和SAP等单位的9位专家参加起草,于2004年8月27日在承德钢铁公司组织全国钢铁企业有关编码问题的18名行业专家进行审查,反复征询后形成了方向明确,可操作性强的《钢铁企业信息化分类编码的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力求从分类编码的目的、功能、—般原则、一股方法、钢铁企业信息化自动化编码的分类、编码的组织实施、编码的维护管理以及各类编码的推荐方法等内容,帮助和指导钢铁企业实施编码工作。
数学模型继续推广
钢铁生产工艺的计算机数学模型的有效应用,已经成为钢铁生产过程控制的优化和基础自动化功能的发挥、提高生产过程自动化系统水平的瓶颈问题。针对钢铁企业如何建立模型、如何提高数学模型控制的准确率、如何在工艺条件改变的情况下修正模型、如何保证模型的投入和运行率等问题,推进中心和协会信息统计部于2004年8月6日在北京召开了“首届钢铁工业生产过程数学模型技术应用交流推广大会”。全国钢铁企业有关自动化的领导、工程技术人员190多人参加了这次会议。
为了有针对性地开好这次研究会,推进中心和协会信息统计部对钢铁工业各企业已应用的模型、可以推广的模型、建立和应用模型中存在的关键技术和共性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调查。调查的结果表明:我国钢铁工业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从国外先进技术国家引进了一批数学模型并加以应用,从20世纪开始,国内在吸收消化国外数学模型的基础上也陆续开发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学模型并得到了应用,其中有一部分是比较好的和成功的。例如宝钢和武钢的转炉控制数学模型、RH精炼控制数学模型;鞍钢1700热连轧相关的一批数学模型,这些模型的应用为企业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有的已作为软件商品推向市场。但是调查的结果也说明有一部分数学模型其中也包括引进的数学模型应用得不好,投入频率低。
在“首届钢铁工业生产过程数学模型技术应用交流推广大会”上,宝钢、鞍钢、武钢、南钢、浙江大学、冶金部自动化研究设计院、北京科技大学高效轧制工程研究中心、太钢、攀钢、梅山热轧厂、唐钢、大连华冶联自动化公司等就各自在数学模型推广应用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技术交流,范围涉及到高炉、转炉、精炼、连铸、初轧、热轧、冷轧、中厚板、管材、线材等整个钢铁工艺流程数学模型。
技术路线深层思考
从实践上看,目前我国钢铁企业建设信息系统中主要采用了3条技术路线。漆永新主任认为,企业采用什么技术路线实现信息化,应“抓住产销一体管控衔接三流同步”这条基本经验,既要关注钢铁行业的特点,又要结合本企业的实际。为此他建议,对于全程开发的企业,要在完整的ERP/MES/PCS新的系统架构基础上开发、应用ERP系统中相关的产销管理功能;对于ERP+MES套件集成的企业,应选择ERP软件作为实施重点;与国内外知名的ERP公司和实施咨询公司合作的企业,应着重开发应用MES系统中优化排产、生产控制等功能,并在新建的板材、管材等生产线中实施完整的ERP/MES/PCS新的系统架构;正在建设中的昆钢、沙钢等企业和准备启动企业信息化项目的如太钢、本钢、邯钢、酒钢、莱钢、包钢、唐钢等大型企业,要借鉴定制开发和选用ERP软件两种技术路线作为突破口企业的经验教训,统筹规划和设计ERP/MES/PCS系统,形成功能合理分担、高度集成的钢铁企业信息系统架构;起步较晚、自动化基础较差的中小型企业可按照先局部后整体,先生产环节后扩展至全过程的信息化改造思路。但要提前考虑整体规划和系统之间的集成。所有项目都要基于企业投资的考量。
前期工作是与非
总体上看,钢铁行业已经掌握了企业信息化的全部技术,不但能够把握反映行业特点的MES关键技术,也能够把握信息化建设项目的一整套路子,建设程序也趋于规范;管理咨询、技术咨询、总体规划、可行性研究、基本设计、详细设计、开发实施直至工程监理都已进入角色。流程重组、机构改革、管理规范、公用编码、全员培训等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摆在了应有的位置。企业内外合作、国内外合作、管理与技术合作以至公开招标、延请独立专家顾问等措施也逐步引入。
当然,从过去一年的实践经验看,企业信息化的前期工作也存在一些问题。漆主任举例说,是先研究IT技术问题还是管理问题?是先要搞清楚数据的结构还是业务的结构?他介绍说:
(1)企业信息化最好从管理诊断和咨询开始
企业信息化不是单纯的IT技术问题,它的实质是管理问题。新世纪钢铁企业信息化的巨大成果是管理创新和IT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的核心技术——产销一体化诞生在钢铁厂的热与火中,不是在学院的象牙塔中。直到今天,虽然产销一体化的技术已经成熟,但是,不懂钢铁者,仍然无法承担这一任务。这一点要引起钢铁企业的决策者和CIO们的足够注意。
建议企业信息化最好从管理诊断和咨询开始。它要完成的任务是,通过分析本企业的优势和劣势,研讨企业的发展战略;调研企业管理的现状和流程的运转,进行诊断分析,提出流程再造的方略;确认信息化在企业流程重组和管理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做出本企业的信息化规划。
(2)仅有信息调研和分析还不够
信息系统的建设要经过规划、分析、设计、实施、运行维护5个阶段。各个阶段有一套规范。仅就分析和设计而言,需要进行需求分析、数据分析、概念设计、逻辑设计、数据库设计和程序设计。
现在市面上流行的数据分析或者数据库设计软件相当不错,当然可以使用。问题是需要把握信息系统的建设的整体流程,完成各个阶段的全部任务。仅仅作数据分析或者数据库设计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指出,数据结构设计无法直接映射成为功能结构,数据分析更不能代替业务分析。通俗地说,市面上流行数据分析或者数据库设计的软件既可以用在产销一体化系统,也可以用在上世纪流行的MIS。
(3)咨询和规划的结果是工程项目的组成部分,不能简单视为科研成果。
除了前面提到的投入资金的考量和选择开发伙伴时对商业秘密的顾忌之外,一定要对咨询和规划的结果做认真的评审,要延请既懂行又敢讲真话的专家,允许人家横挑鼻子竖挑眼,务必为后续的工作打下扎实稳妥的基础。
(4)已经有了一批有能力的咨询和规划中介机构
这里的“能力”指的是能够胜任钢铁企业管理咨询和制定钢铁企业信息化规划的能力。已经有一批咨询和规划中介机构参与了钢铁企业信息化的事业。例如,上海宝信、IBM、联想-亚信汉普、HP咨询、埃森哲、中冠资讯、中企科通、IDScheer等。
已经实施和立项的35个企业项目中,24个经过中介机构咨询和规划的项目全部进展顺利。没有经过中介机构咨询和规划的11个项目中,有4家发生问题:或者信息化目标和方向严重偏离,或者不符合本企业实际半途而废,甚至承包商中途退出。这些经验教训值得借鉴。
工作计划运帱帷幄
当前,我国钢铁工业正处于要继续做好结构调整,提高质量和效益,坚持产业发展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相协调、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增长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新时期;而钢铁企业信息化与自动化是带动钢铁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途径,其关键技术是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技术。
根据国家发改委和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总体安排,2005年将组织部分钢铁企业共同研究编制钢铁行业信息化自动化“十一五”规划和钢铁工业信息化自动化的重大专项技术规划。
近几年来,伴随我国钢铁工业的迅猛发展,信息化和自动化也有了快速的推进。2005年中国的钢铁工业将会取得更大的成绩,预计2005年将突破3亿吨。这也是钢铁信息化和自动化的新需求,新挑战。钢铁工业协会有关领导号召:“让我们施展才华、勇于创新,很好把握全局,互动发展,走持续协调发展的道路,为我国钢铁工业的信息化、自动化迈上新台阶,为我国钢铁工业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作出更大的贡献!”
(本文系参考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推进中心主任、鞍钢集团董事长刘和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信息统计部主任漆永新在钢铁工业信息与自动化推进中心2004年年会上的工作报告,结合作者历次实地采访整理而成)
如对本文观点有任何疑问,请联系:shi_yan@chip.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