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拓展被质疑 托普"软件航母"前路多舛
耗巨资打造27个软件园,号称要招募5000软件人才
7月的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主流媒体都刊登了一则同样的招聘启事:托普全力打造中国软件业的巨型航母,急聘5000名软件工程师。用友、金蝶、东大阿尔派等国内知名软件企业都曾多次提及要打造中国软件航母的梦想,但这一次从托普口中听到,却令人感到别有一番滋味。
无论国内外,软件公司人数超过千人已经属于相当规模的大公司,而托普号称要组建万人级的软件公司着实令人惊叹,因为仅仅就公司员工工资这一项的开支一年就要超过5个亿,仅上海园区投资就要超过10个亿,业内人士预计托普软件一年至少需要完成100个亿的销售才能收支平衡,而去年中国一年的软件产值才300多个亿!匆匆忙忙大规模招募人才的托普并没有明确对外公布其具体的发展计划,因此业内人士对于托普的举措抱有极大好奇心。
去年下半年亏损
按照托普的说法,此番举措是希望通过规模效益提升企业实力,从而增加收益渠道。从今年4月底,托普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公布的2001年财务报表表面看来,该公司2001年实现每股收益0·726元,比上年增长0·01元;公司的净利润为8852万元,同比增长1·4%,基本上完成了盈利预测目标。但仔细研究,就不难发现两个问题,一个是托普软件公司发展明显放缓;一个是下半年亏损致使上下半年的业绩差距甚大。
年报显示,2001年托普的主营业务收入7·11亿元,和预测的10亿元左右相差甚远,净利润中营业费用、管理费用的大幅增加,使得调整后净利润甚至比上年下降了10·5%,其中包含了一笔补贴款项收入,约3040·7万元,在现金流量表中体现为“收到的税费返还”。托普对于这笔补贴收入的解释是:超税负的增值税退税730·8万元,企业挖潜改造资金及财政扶持款2308万元等。但在往年的报表里面,托普获得的补贴款项远远低于这一的数额。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相比前几年的高速增长,该公司2001年的发展速度明显放缓。
软件产品销售本来是不受季节性影响,上下半年的收益相差不会太远,但从托普的年报中看来,上半年主营业务收入约3·80亿元,主营业务利润0·99亿元,根据全年主营业务收入约7·11亿元,全年主营业务利润1·14亿元算来,下半年比上半年只增加了15%。利润大大减少。多家证券分析机构认为,通过对公司利润构成的分析可以看出,托普的“网络集成计算机软件”项目上半年实现收入1·43亿元,成本0·60亿元,毛利0·83亿元,下半年在收入增加的情况下,利润反而减少,也就是说该项目下半年出现了亏损。其实公司的非经常性损益还不仅这些,公司处理固定资产和处置股权的净收益之和超过了千万元。在某种程度上,如果下半年收益明显低于上半年,往往预示着公司的经营销售遇到了困难。究其根源,除了软件市场竞争激烈、利润逐渐平均化的因素,托普公司的财务报表还显示,公司2001年营业费用同比增加了99%,而管理费用更是增加了25倍,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存在问题可见一斑。
业务拓展被质疑
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托普如果还要保持持续增长的势头,完成今年的任务,必须有所改变。“变则灵”的道路大家都明白,但变的方向和方法却是值得商榷的问题。托普希望大变,于是采取了大规模兴建软件园的方式,希望能成为软件企业的孵化器。如果单从整顿变化的规模看来,托普似乎大有变天的气势。但从托普的发展作风看来,和托普采取的措施看来,托普的变似乎治标不治本。
托普从7月1日就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招聘,而且还说明此次招聘为常年招聘,招聘采用网上报名方式,有意者只需要在网上填报个人信息即可。第一批被录用的员工将于2002年8月5日开始入园培训。
托普大张旗鼓的招兵买马受到业界质疑。按照正常的业务发展规律来看,无论怎么扩展,问题的重点是扩建了之后干什么?有什么可以干?托普声称,自己的优势就是未来的30个软件园,目前已经建立了27个,在各个区域都有拿到项目订单,但具体是什么项目,在哪些地方有项目,谁都说不清楚。除了圈地的明确性,托普在软件发展道路上却让人感觉不太明确。软件产品销售,技术支持是软件企业的收入来源,衡量好坏和长久发展的基础是好的技术、好的产品、好的应用和好的服务。业界另外两家也曾号称要做成软件航母级的企业认为,托普既没有明确的产品规划思路、也没有特定的服务范围,不管市场在哪里,一味的扩大企业规模,成为第一个似乎想依靠人海战术模式成功的特殊发展案例。
尽管信息产业部公布的《2002年我国软件产业前100家企业》的名单中,托普集团凭2001年在软件和计算机服务方面的销售收入达到5·007亿元人民币,排名第22位。一方面托普软件是否能和托普集团等同还有待商榷,另一方面,就连软件行业的竞争对手都搞不明白,托普的软件靠什么赚到钱?似乎这样的神秘传奇已经成为托普的一大特点,例如托普从1999年就开始生产电脑,但至今在全国各大电脑市场鲜见其名;托普的手机,尽管在距离北京机场不远的高速公路上可以看到非常醒目的托普手机的广告,但在市面上似乎也是难见尊容;曾经热闹一时的网站炎黄在线,去年大量裁员后,已经变成了物流公司,业务在网上还是网下,就连成都本地伴着炎黄在线成长的记者们都说不明白。分页
产品体系待规划
虽然IBM、微软、英特尔等曾经与托普有过合作,但这些合作往往打了雷,雨点迟迟没有落下来。
一位已离任、不愿透露姓名的托普副总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告诉记者,发展软件是托普一直以来的计划,发展的方向和重点主要集中在行业信息化解决方案方面。托普软件收入的来源是系统集成业务,尤其是在税务行业,其他如ERP、CRM、电子商务等方面也都有涉足,但这些产品线缺乏规划和统筹,例如尽管托普做行业解决方案多年,但一直没有一套自己的财务系统解决方案。托普软件的症结就在于一直不够专注,往往什么项目热起来,就去追随,无论是进军互联网,还是IT制造,包括现在的托普手机都没有在同行评比中,成为排行榜中的一员。因此造成托普分心的业务太多,结果,托普软件发展并不理想,硬件收入甚至大于软件,而其他方面也没有能真正树立自己的品牌。根据托普软件2001年年报,网络集成与计算机软件业务总收入为2·13亿,但公司的最大进项是计算机配件贸易,达5·17亿。一位曾经在托普服务多年的员工认为,软件行业的机会正在复苏,托普应该更专心地抓好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机会并合理进行规划才是出路。
坚持“跨越式成长”
记者就托普存在的问题和业界有关传闻采访了托普有关部门,但没人愿意正面回答上述问题,挂在他们嘴边的还是托普的“跨越式成长”和未来帝国的梦想。托普把自己的发展定为跨越式发展,因为托普是10年前由3个人,5000元钱创建的,到2000年底,托普集团销售收入已经达到20个亿,计划到2010年,销售收入达到2000亿,股值1500亿。但这种速成的发展模式最大的弊病在于企业缺乏沉淀和梳理,尤其是在技术行业领域,这样的发展未必能行得通。
去年年初,托普还曾经因为涉嫌报假账和偷漏税6000万人民币而被税务机关清查,尽管事情最后得到解决,但托普的管理一直是被关注的焦点。
如今,这种发展模式被套用到了托普软件上,速成法是否能够克服弊端,成就最终的软件航母梦呢?目前能够看到的是,托普对于5000人的分配,除了按照行业专家、技术管理、系统设计和开发人员等职能组合分工外,还对各个区域都有相应的人数指标。托普的解释是,尽管目前托普的技术研发人员已经接近2000人,但除了在起家的西部园区外,分到全国各地27个软件园后,每个软件园中的研发队伍规模其实很小,有些园区的软件研发人员还不到10个。在这个程度上来说,更像是在组建小公司,但作坊式的软件企业模式已经证明没有前景,作为托普这样的大型企业,更重要的工作是资源优化配置。只要有市场需要,建立分支机构本无可厚非,但关键还是产品和实施的需要和规划。
有消息称,托普正在寻找合作伙伴,分担目前的经济风险。
主角托普
1992年托普由宋如华等3人出资5000元成立;
1998年借壳长征上市;
1999年介入PC市场;
2001年开始介入手机市场;
2001年12月开始做物流;
现有三家上市公司。
7月的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主流媒体都刊登了一则同样的招聘启事:托普全力打造中国软件业的巨型航母,急聘5000名软件工程师。用友、金蝶、东大阿尔派等国内知名软件企业都曾多次提及要打造中国软件航母的梦想,但这一次从托普口中听到,却令人感到别有一番滋味。
无论国内外,软件公司人数超过千人已经属于相当规模的大公司,而托普号称要组建万人级的软件公司着实令人惊叹,因为仅仅就公司员工工资这一项的开支一年就要超过5个亿,仅上海园区投资就要超过10个亿,业内人士预计托普软件一年至少需要完成100个亿的销售才能收支平衡,而去年中国一年的软件产值才300多个亿!匆匆忙忙大规模招募人才的托普并没有明确对外公布其具体的发展计划,因此业内人士对于托普的举措抱有极大好奇心。
去年下半年亏损
按照托普的说法,此番举措是希望通过规模效益提升企业实力,从而增加收益渠道。从今年4月底,托普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公布的2001年财务报表表面看来,该公司2001年实现每股收益0·726元,比上年增长0·01元;公司的净利润为8852万元,同比增长1·4%,基本上完成了盈利预测目标。但仔细研究,就不难发现两个问题,一个是托普软件公司发展明显放缓;一个是下半年亏损致使上下半年的业绩差距甚大。
年报显示,2001年托普的主营业务收入7·11亿元,和预测的10亿元左右相差甚远,净利润中营业费用、管理费用的大幅增加,使得调整后净利润甚至比上年下降了10·5%,其中包含了一笔补贴款项收入,约3040·7万元,在现金流量表中体现为“收到的税费返还”。托普对于这笔补贴收入的解释是:超税负的增值税退税730·8万元,企业挖潜改造资金及财政扶持款2308万元等。但在往年的报表里面,托普获得的补贴款项远远低于这一的数额。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相比前几年的高速增长,该公司2001年的发展速度明显放缓。
软件产品销售本来是不受季节性影响,上下半年的收益相差不会太远,但从托普的年报中看来,上半年主营业务收入约3·80亿元,主营业务利润0·99亿元,根据全年主营业务收入约7·11亿元,全年主营业务利润1·14亿元算来,下半年比上半年只增加了15%。利润大大减少。多家证券分析机构认为,通过对公司利润构成的分析可以看出,托普的“网络集成计算机软件”项目上半年实现收入1·43亿元,成本0·60亿元,毛利0·83亿元,下半年在收入增加的情况下,利润反而减少,也就是说该项目下半年出现了亏损。其实公司的非经常性损益还不仅这些,公司处理固定资产和处置股权的净收益之和超过了千万元。在某种程度上,如果下半年收益明显低于上半年,往往预示着公司的经营销售遇到了困难。究其根源,除了软件市场竞争激烈、利润逐渐平均化的因素,托普公司的财务报表还显示,公司2001年营业费用同比增加了99%,而管理费用更是增加了25倍,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存在问题可见一斑。
业务拓展被质疑
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托普如果还要保持持续增长的势头,完成今年的任务,必须有所改变。“变则灵”的道路大家都明白,但变的方向和方法却是值得商榷的问题。托普希望大变,于是采取了大规模兴建软件园的方式,希望能成为软件企业的孵化器。如果单从整顿变化的规模看来,托普似乎大有变天的气势。但从托普的发展作风看来,和托普采取的措施看来,托普的变似乎治标不治本。
托普从7月1日就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招聘,而且还说明此次招聘为常年招聘,招聘采用网上报名方式,有意者只需要在网上填报个人信息即可。第一批被录用的员工将于2002年8月5日开始入园培训。
托普大张旗鼓的招兵买马受到业界质疑。按照正常的业务发展规律来看,无论怎么扩展,问题的重点是扩建了之后干什么?有什么可以干?托普声称,自己的优势就是未来的30个软件园,目前已经建立了27个,在各个区域都有拿到项目订单,但具体是什么项目,在哪些地方有项目,谁都说不清楚。除了圈地的明确性,托普在软件发展道路上却让人感觉不太明确。软件产品销售,技术支持是软件企业的收入来源,衡量好坏和长久发展的基础是好的技术、好的产品、好的应用和好的服务。业界另外两家也曾号称要做成软件航母级的企业认为,托普既没有明确的产品规划思路、也没有特定的服务范围,不管市场在哪里,一味的扩大企业规模,成为第一个似乎想依靠人海战术模式成功的特殊发展案例。
尽管信息产业部公布的《2002年我国软件产业前100家企业》的名单中,托普集团凭2001年在软件和计算机服务方面的销售收入达到5·007亿元人民币,排名第22位。一方面托普软件是否能和托普集团等同还有待商榷,另一方面,就连软件行业的竞争对手都搞不明白,托普的软件靠什么赚到钱?似乎这样的神秘传奇已经成为托普的一大特点,例如托普从1999年就开始生产电脑,但至今在全国各大电脑市场鲜见其名;托普的手机,尽管在距离北京机场不远的高速公路上可以看到非常醒目的托普手机的广告,但在市面上似乎也是难见尊容;曾经热闹一时的网站炎黄在线,去年大量裁员后,已经变成了物流公司,业务在网上还是网下,就连成都本地伴着炎黄在线成长的记者们都说不明白。分页
产品体系待规划
虽然IBM、微软、英特尔等曾经与托普有过合作,但这些合作往往打了雷,雨点迟迟没有落下来。
一位已离任、不愿透露姓名的托普副总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告诉记者,发展软件是托普一直以来的计划,发展的方向和重点主要集中在行业信息化解决方案方面。托普软件收入的来源是系统集成业务,尤其是在税务行业,其他如ERP、CRM、电子商务等方面也都有涉足,但这些产品线缺乏规划和统筹,例如尽管托普做行业解决方案多年,但一直没有一套自己的财务系统解决方案。托普软件的症结就在于一直不够专注,往往什么项目热起来,就去追随,无论是进军互联网,还是IT制造,包括现在的托普手机都没有在同行评比中,成为排行榜中的一员。因此造成托普分心的业务太多,结果,托普软件发展并不理想,硬件收入甚至大于软件,而其他方面也没有能真正树立自己的品牌。根据托普软件2001年年报,网络集成与计算机软件业务总收入为2·13亿,但公司的最大进项是计算机配件贸易,达5·17亿。一位曾经在托普服务多年的员工认为,软件行业的机会正在复苏,托普应该更专心地抓好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机会并合理进行规划才是出路。
坚持“跨越式成长”
记者就托普存在的问题和业界有关传闻采访了托普有关部门,但没人愿意正面回答上述问题,挂在他们嘴边的还是托普的“跨越式成长”和未来帝国的梦想。托普把自己的发展定为跨越式发展,因为托普是10年前由3个人,5000元钱创建的,到2000年底,托普集团销售收入已经达到20个亿,计划到2010年,销售收入达到2000亿,股值1500亿。但这种速成的发展模式最大的弊病在于企业缺乏沉淀和梳理,尤其是在技术行业领域,这样的发展未必能行得通。
去年年初,托普还曾经因为涉嫌报假账和偷漏税6000万人民币而被税务机关清查,尽管事情最后得到解决,但托普的管理一直是被关注的焦点。
如今,这种发展模式被套用到了托普软件上,速成法是否能够克服弊端,成就最终的软件航母梦呢?目前能够看到的是,托普对于5000人的分配,除了按照行业专家、技术管理、系统设计和开发人员等职能组合分工外,还对各个区域都有相应的人数指标。托普的解释是,尽管目前托普的技术研发人员已经接近2000人,但除了在起家的西部园区外,分到全国各地27个软件园后,每个软件园中的研发队伍规模其实很小,有些园区的软件研发人员还不到10个。在这个程度上来说,更像是在组建小公司,但作坊式的软件企业模式已经证明没有前景,作为托普这样的大型企业,更重要的工作是资源优化配置。只要有市场需要,建立分支机构本无可厚非,但关键还是产品和实施的需要和规划。
有消息称,托普正在寻找合作伙伴,分担目前的经济风险。
主角托普
1992年托普由宋如华等3人出资5000元成立;
1998年借壳长征上市;
1999年介入PC市场;
2001年开始介入手机市场;
2001年12月开始做物流;
现有三家上市公司。
责任编辑:张宋